- 汉书
- ▪ 卷八 宣帝纪第八
- ▪ 卷九 元帝纪第九
- ▪ 卷十 成帝纪第十
- ▪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 ▪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 ▪ 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 ▪ 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 ▪ 卷二 惠帝纪第二
- ▪ 卷三 高后纪第三
- ▪ 卷四 文帝纪第四
- ▪ 卷五 景帝纪第五
- ▪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 ▪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 ▪ 卷六 武帝纪第六
- ▪ 卷七 昭帝纪第七
- ▪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 ▪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 ▪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 ▪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
- ▪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 ▪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 ▪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 ▪ 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 ▪ 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 ▪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 ▪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 ▪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 ▪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 ▪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 ▪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 ▪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 ▪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 ▪ 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 ▪ 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 ▪ 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 ▪ 卷二十七下之下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 ▪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 ▪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 ▪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 ▪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 ▪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第二
- ▪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 ▪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 ▪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 ▪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 ▪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 ▪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 ▪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 ▪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 ▪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
- ▪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 ▪ 卷四十三 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
- ▪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
- ▪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 ▪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 ▪ 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 ▪ 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 ▪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 ▪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 ▪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 ▪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 ▪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 ▪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 ▪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 ▪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 ▪ 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 ▪ 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 ▪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
- ▪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 ▪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 ▪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 ▪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 ▪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 ▪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
- ▪ 卷六十四下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
- ▪ 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 ▪ 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 ▪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 ▪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 ▪ 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
- ▪ 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 ▪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
- ▪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 ▪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 ▪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 ▪ 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
- ▪ 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
- ▪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 ▪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 ▪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 ▪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 ▪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 ▪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
- ▪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 ▪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 ▪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传第五十五
- ▪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
- ▪ 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 ▪ 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 ▪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 ▪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 ▪ 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 ▪ 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 ▪ 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 ▪ 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 ▪ 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 ▪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 ▪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
- ▪ 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 ▪ 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 ▪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 ▪ 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 ▪ 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 ▪ 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 ▪ 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 ▪ 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 ▪ 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 ▪ 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季布,楚人也,为任侠有名。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顶籍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能听臣,臣敢进计;即否,愿先自刭。”布许之。乃髡钳布,衣褐,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硃家所卖之。硃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乃之雒阳见汝阴侯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心知硃家大侠,意布匿其所,乃许诺。侍间,果言如硃家指。上乃赦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布能摧刚为柔,硃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布召见,谢,拜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太后,太后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太后,以哙言为然。布曰:“樊哙可斩也!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平城,哙时亦在其中。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谩!且秦以事胡,陈胜等起。今疮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人又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布进曰:“臣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誉召臣,一人毁去臣,臣恐天下有识者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之宫。辩士曹丘生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谈等,与窦长君善。布闻,寄书谏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则揖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之间哉?且仆与足下俱楚人,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杨之也。布弟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方数千里,士争为死。尝杀人,亡吴,从爰丝匿,长事爰丝,弟畜灌夫、籍福之属。尝为中司马,中尉郅都不敢加。少年多时时窃借其名以行。当是时,季心以勇,布以诺,闻关中。布母弟丁公,为项羽将,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汉王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栾布,梁人也。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数岁别去,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主家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荼为燕王,布为将。及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为梁大夫。使于齐,未反,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枭首雒阳,下诏“有收视者辄捕之”。布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趋汤,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徙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壹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欲传之万世。今帝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苟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之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上乃释布,拜为都尉。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厚报之;有怨,必以法灭之。吴、楚反时,以功封为鄃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立社,号曰“栾公社。”布薨,子贲嗣侯,孝武时坐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田叔,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俞,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十余人赫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道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夏召以为云中守。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相常暴坐苑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仁以壮勇为卫将军舍人,数从击匈奴。卫将军进言仁为郎中,至二千石、丞相长史,失官。后使刺三河,还,奏事称意,拜为京辅都尉。月余,迁司直。数岁,戾太子举兵,仁部闭城门,令太子得亡,坐纵反者族。赞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名楚,身履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及至困厄奴僇,苟活而不变,何也?彼自负其材,受辱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俚之至耳。栾布哭彭越,田叔随张敖,赴死如归,彼诚知所处,虽古烈士,何以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