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
- ▪ 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 ▪ 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 ▪ 卷二 惠帝纪第二
- ▪ 卷三 高后纪第三
- ▪ 卷四 文帝纪第四
- ▪ 卷五 景帝纪第五
- ▪ 卷六 武帝纪第六
- ▪ 卷七 昭帝纪第七
- ▪ 卷八 宣帝纪第八
- ▪ 卷九 元帝纪第九
- ▪ 卷十 成帝纪第十
- ▪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 ▪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 ▪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 ▪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 ▪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 ▪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 ▪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 ▪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
- ▪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 ▪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 ▪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 ▪ 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 ▪ 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 ▪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 ▪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 ▪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 ▪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 ▪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 ▪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 ▪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 ▪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 ▪ 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 ▪ 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 ▪ 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 ▪ 卷二十七下之下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 ▪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 ▪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 ▪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 ▪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 ▪ 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第二
- ▪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 ▪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 ▪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 ▪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 ▪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 ▪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 ▪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 ▪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 ▪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
- ▪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 ▪ 卷四十三 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
- ▪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
- ▪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 ▪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 ▪ 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
- ▪ 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
- ▪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 ▪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 ▪ 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 ▪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 ▪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 ▪ 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 ▪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 ▪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 ▪ 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 ▪ 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 ▪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
- ▪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 ▪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 ▪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 ▪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 ▪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 ▪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
- ▪ 卷六十四下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
- ▪ 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 ▪ 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 ▪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 ▪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 ▪ 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
- ▪ 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 ▪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
- ▪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 ▪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 ▪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 ▪ 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
- ▪ 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
- ▪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 ▪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 ▪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 ▪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 ▪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 ▪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
- ▪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 ▪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 ▪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传第五十五
- ▪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
- ▪ 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 ▪ 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 ▪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 ▪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
- ▪ 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
- ▪ 卷九十一 货殖传第六十一
- ▪ 卷九十二 游侠传第六十二
- ▪ 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
- ▪ 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 ▪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 ▪ 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
- ▪ 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 ▪ 卷九十六下 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 ▪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 ▪ 卷九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 ▪ 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 ▪ 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 ▪ 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 ▪ 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 ▪ 卷一百上 叙传第七十上
- ▪ 卷一百下 叙传第七十下
孝惠皇帝,高祖太子也,母曰吕皇后。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二年,立为太子。十二年四月,高祖崩。五月丙寅,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赐民爵一级。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中郎不满一岁一级。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宦官尚食比郎中,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比外郎。太子御骖乘赐爵五大夫,舍人满五岁二级。赐给丧事者,二千石钱二万,六百石以上万,五百石、二百石以下至佐史五千。视作斥上者,将军四十金,二千石二十金,六百石以上六金,五百石以下至佐史二金。减田租,复十五税一。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系;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又曰:“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与同居,及故吏尝佩将军、都尉印将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给军赋,他无有所与。”令郡诸侯王立高庙。元年冬十二月,赵隐王如意薨。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赐民爵,户一级。春正月,城长安。二年冬十月,齐悼惠王来朝,献城阳郡以益鲁元公主邑,尊公主为太后。春正月癸酉,有两龙见兰陵家人井中,乙亥夕而不见。陇西地震。夏旱。郃阳侯仲薨。秋七月辛未,相国何薨。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夏五月,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城长安。秋七月,都厩灾。南越王赵佗称臣奉贡。四年冬十月壬寅,立皇后张氏。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长乐宫鸿台灾。宜阳雨血。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丙子,织室灾。五年冬十月,雷;桃李华,枣实。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夏,大旱。秋八月己丑,相国参薨。九月,长安城成。赐民爵,户一级。六年冬十月辛丑,齐王肥薨。令民得卖爵。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夏六月,舞阳侯哙薨。起长安西市,修敖仓。七年冬十月,发车骑、材官诣荥阳,太尉灌婴将。春正月辛丑朔,日有蚀之。夏五月丁卯,日有蚀之,既。秋八月戊寅,帝崩于未央宫。九月辛丑,葬安陵。赞曰: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宰相,优宠齐悼、赵隐,恩敬笃矣。闻叔孙通之谏则惧然,纳曹相国之对而心说,可谓宽仁之主。曹吕太后亏损至德,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