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花缘
- ▪ 第一回 女魁星北斗垂景象 老王母西池赐芳筵
- ▪ 第二回 发正言花仙顺时令 定罚约月姊助风狂
- ▪ 第三回 徐英公传檄起义兵 骆主簿修书寄良友
- ▪ 第四回 吟雪诗暖阁赌酒 挥醉笔上苑催花
- ▪ 第五回 俏宫娥戏夸金盏草 武太后怒贬牡丹花
- ▪ 第六回 众宰承宣游上苑 百花获谴降红尘
- ▪ 第七回 小才女月下论文科 老书生梦中闻善果
- ▪ 第八回 弃嚣尘结伴游寰海 觅胜迹穷踪越远山
- ▪ 第九回 服肉芝延年益寿 食朱草入圣超凡
- ▪ 第十回 诛大虫佳人施药箭 搏奇鸟壮士奋空拳
- ▪ 第十一回 观雅化闲游君子邦 慕仁风误入良臣府
- ▪ 第十二回 双宰辅畅谈俗弊 两书生敬服良箴
- ▪ 第十三回 美人入海遭罗网 儒士登山失路途
- ▪ 第十四回 谈寿夭道经聂耳 论穷通路出无肠
- ▪ 第九十六回 秉忠诚部下起雄兵 施邪术关前摆毒阵
- ▪ 第九十七回 仙姑山上指迷团 节度营中解妙冒
- ▪ 第九十八回 逞雄心挑战无火关 启欲念被围巴刀阵
- ▪ 第九十九回 迷本性将军游幻境 发慈心仙子下凡尘
- ▪ 第一百回 建奇勋节度还朝 传大宝中宗复位
- ▪ 第十五回 喜相逢师生谈故旧 巧遇合宾主结新亲
- ▪ 第十六回 紫衣女殷勤问字 白发翁傲慢谈文
- ▪ 第十七回 因字声粗谈切韵 闻雁唳细问来宾
- ▪ 第十八回 辟清谈幼女讲羲经 发至论书生尊孟子
- ▪ 第十九回 受女辱潜逃黑齿邦 观民风联步小人国
- ▪ 第二十回 丹桂岩山鸡舞镜 碧梧岭孔雀开屏
- ▪ 第二十一回 逢恶兽唐生被难 施神枪魏女解围
- ▪ 第二十二回 遇白民儒士听奇文 观药兽武夫发妙论
- ▪ 第二十三回 说酸话酒保咬文 讲迂谈腐儒嚼字
- ▪ 第二十四回 唐探花酒楼闻善政 徐公子茶肆叙衷情
- ▪ 第二十五回 越危垣潜出淑士关 登曲岸闲游两面国
- ▪ 第二十六回 遇强梁义女怀德 遭大厄灵鱼报恩
- ▪ 第二十七回 观奇形路过翼民郡 谈异相道出豕喙乡
- ▪ 第二十八回 老书生仗义舞龙泉 小美女衔恩脱虎穴
- ▪ 第二十九回 服妙药幼子回春 传奇方老翁济世
- ▪ 第三十回 觅蝇头林郎货禽鸟 因恙体枝女作螟蛉
- ▪ 第三十一回 谈字母妙语指迷团 看花灯戏言猜哑谜
- ▪ 第三十二回 访筹算畅游智佳国 观艳妆闲步女儿乡
- ▪ 第三十三回 粉面郎缠足受困 长须女玩股垂情
- ▪ 第三十四回 观丽人女主定吉期 访良友老翁得凶信
- ▪ 第三十五回 现红鸾林贵妃应课 揭黄榜唐义士治河
- ▪ 第三十六回 佳人喜做东床婿 壮士愁为学桉妻
- ▪ 第三十七回 新贵妃反本为男 旧储子还原作女
- ▪ 第三十八回 步玉桥茂林观凤舞 穿金户宝殿听鸾歌
- ▪ 第三十九回 轩辕国诸王祝寿 蓬莱岛二老游山
- ▪ 第四十回 入仙山撒手弃凡尘 走瀚海牵肠归故土
- ▪ 第四十一回 观奇图喜遇佳文 述御旨欣逢盛典
- ▪ 第四十二回 开女试太后颁恩诏 笃亲情佳人盼好音
- ▪ 第四十三回 因游戏仙猿露意 念劬劳孝女伤怀
- ▪ 第四十四回 小孝女岭上访红蕖 老道姑舟中献瑞草
- ▪ 第四十五回 君子国海中逢水怪 丈夫邦岭下遇山精
- ▪ 第四十六回 施慈悲仙子降妖 发慷慨储君结伴
- ▪ 第四十七回 水月村樵夫寄信 镜花岭孝女寻亲
- ▪ 第四十八回 睹碑记默喻仙机 观图章微明妙旨
- ▪ 第四十九回 泣红亭书叶传佳话 流翠浦搴裳觅旧踪
- ▪ 第五十回 遇难成祥马能伏虎 逢凶化吉妇可降夫
- ▪ 第五十一回 走穷途孝女绝粮 得生路仙姑献稻
- ▪ 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 讲礼制口吐珠玑
- ▪ 第五十三回 论前朝数语分南北 书旧史挥毫贯古今
- ▪ 第五十四回 通智慧白猿窃书 显奇能红女传信
- ▪ 第五十五回 田氏女细谈妙剂 洛家娃默祷灵签
- ▪ 第五十六回 诣芳邻姑嫂巧遇 游瀚海主仆重逢
- ▪ 第五十七回 读血书伤情思旧友 闻凶信仗义访良朋
- ▪ 第五十八回 史将军陇右失机 宰少女途中得胜
- ▪ 第五十九回 洛公子山中避难 史英豪岭下招兵
- ▪ 第六十回 熊大郎途中失要犯 燕小姐堂上宴嘉宾
- ▪ 第六十一回 小才女亭内品茶 老总兵园中留客
- ▪ 第六十二回 绿香园四美巧相逢 红文馆群芳小聚会
- ▪ 第六十三回 论科场众女谈果报 误考试十美具公呈
- ▪ 第六十四回 赌石砚舅甥斗趣 猜灯谜姊妹陶情
- ▪ 第六十五回 盼佳音虔心问卜 顶盛典奉命抡才
- ▪ 第六十六回 借飞车国王访储子 放黄榜太后考闺才
- ▪ 第六十七回 小才女卞府谒师 老国舅黄门进表
- ▪ 第六十八回 受荣封三孤膺敕命 奉宠召众美赴华筵
- ▪ 第六十九回 百花大聚宗伯府 众美初临晚芳园
- ▪ 第七十回 述奇形蚕茧当小帽 谈异域酒坛作烟壶
- ▪ 第七十一回 触旧事神往泣红亭 联新交情深凝翠馆
- ▪ 第七十二回 古桐台五美抚瑶琴 白蒁亭八女写春扇
- ▪ 第七十三回 看围棋姚姝谈弈谱 观马吊孟女讲牌经
- ▪ 第七十四回 打双陆嘉言述前贤 下象棋谐语谈故事
- ▪ 第七十五回 弄新声水榭吹萧 隐俏体纱窗听课
- ▪ 第七十六回 讲六壬花前阐妙旨 观四课牖下窃真传
- ▪ 第七十七回 斗百草全除旧套 对群花别出新裁
- ▪ 第七十八回 运巧思对酒纵谐谈 飞旧句当筵行妙令
- ▪ 第七十九回 指迷团灵心讲射 擅巧技妙算谈天
- ▪ 第八十回 打灯虎亭中赌画扇 抛气球园内舞花鞋
- ▪ 第八十一回 白□亭董女谈诗 凝翠馆兰姑设宴
- ▪ 第八十二回 行酒令书句飞双声 辩古文字音讹叠韵
- ▪ 第八十三回 说大书佐酒为欢 唱小曲飞觞作乐
- ▪ 第八十四回 逞豪兴朗吟妙句 发婆心敬诵真经
- ▪ 第八十五回 论韵谱冷言讥沈约 引毛诗佳句美庄姜
- ▪ 第八十六回 念亲情孝女挥泪眼 谈本姓侍儿解人颐
- ▪ 第八十七回 因旧事游戏仿楚词 即美景诙谐编月令
- ▪ 第八十八回 借月旦月姊释前嫌 逞风狂风姨泄旧忿
- ▪ 第八十九回 阐元机历述新诗 溯旧迹质明往事
- ▪ 第九十回 乘酒意醉诵凄凉句 警芳心惊闻惨淡词
- ▪ 第九十一回 折妙字换柱抽梁 掣牙签指鹿为马
- ▪ 第九十二回 论果赢佳人施慧性 辩壶卢婢子具灵心
- ▪ 第九十三回 百花仙即景露禅机 众才女尽欢结酒令
- ▪ 第九十四回 文艳王奉命回故里 女学士思亲入仙山
- ▪ 第九十五回 因旧恙筵上谈医 结新之庭中舞剑
话说唐敖向林之洋道:“舅兄,你道为何女子读书甚妙?只因太后有个宫娥,名唤上官婉儿,那年百花齐放,曾与群臣作诗,满朝臣子都作他不过,因此文名大振。太后十分宠爱,将他封为昭仪;因要鼓励人才,并将昭仪父母也封官职。后来又命各处大臣细心查访,如有能文才女,准其密奏,以备召见,量才加恩。外面因有这个风声,所以数年来无论大家小户,凡有幼女,莫不读书。目今召见旷典虽未举行,若认真用功,有了文名,何愁不有奇遇。侄女如此清品,听其耽搁,岂不可惜!”吕氏道:“将来全仗姑夫指教。如识得几字,那敢好了。但他虽未读书,却喜写字,每日拿着字帖临写,时刻不离。教他送给小山姐姐批改,他又不肯。究竟不知写的何如。”唐敖道:“侄女所临何帖?何不取来一看?”林婉如道:“侄女立意原想读书,无奈父亲最怕教书烦心,只买一本字帖,教俺学字。侄女既不认得,又不知从何下笔,只好依样画葫芦,细细临写。平时遇见小山姐姐怕他耻笑从未谈及。今写了三年,字体虽与帖上相仿,不知写的可是。求姑夫看看批改。”说罢取来。唐敖接过一看,原来是本汉隶。再将婉如所临,细细观看,只见笔笔藏锋,字字秀挺,不但与帖无异,内有几字,竞高出原帖之上。看罢,不觉叹道:“如此天资,若非宿慧,安能如此。此等人若令读书,何患不是奇才!”林之洋道:“俺因他要读书,原想送给甥女作伴,求妹夫教他。偏这几年妹夫在家日子少,只好等你作了官,再把他送去。谁知去年妹夫刚中探花,忽又闹出结盟事来。俺闻前朝并无探花这个名号,是太后新近取的。据俺看来,太后特将妹夫中个探花,必因当年百花齐放一事,派你去探甚花消息哩。”唐敖道:“小弟记得那年百花齐放,太后曾将牡丹贬去洛阳,其余各花至今仍在上苑。所有名目,现有上宫昭仪之诗可凭,何须查探。舅兄此言,来免过于附会。但我们相别许久,今日见面,正要谈谈,不意府上如此匆忙,看这光景,莫非舅兄就要远出么?”林之洋道:“俺因连年多病,不曾出门。近来喜得身子强壮,贩些零星货物到外洋碰碰财运,强如在家坐吃山空。这是俺的旧营生,少不得又要吃些辛苦。”
唐敖听罢,正中下怀,因趁势说道:“小弟因内地山水连年游玩殆遍,近来毫无消遣。而且自从都中回来,郁闷多病,正想到大洋看看海岛山水之胜,解解愁烦。舅兄恰有此行,真是天缘凑巧。万望携带携带!小弟带有路费数百金,途中断不有累。至于饭食舟资,悉听分付,无不遵命。”林之洋道:“妹夫同俺骨肉至亲,怎说船钱饭食来了!”因向妻子道:“大娘,你听妹夫这是甚话!”吕氏道:“俺们海船甚大,岂在姑爷一人。就是饭食,又值几何。但海外非内河可比,俺们常走,不以为意,若胆小的,初上海船,受了风浪,就有许多惊恐。你们读书人,茶水是不离口的,盥漱沐浴也日日不可缺的,上了海船,不独沐浴一切先要从简,就是每日茶水也只能略润喉咙,若想尽量,却是难的。姑爷平素自在惯了,何能受这辛苦!”林之洋道:“到了海面,总以风为主,往返三年两载,更难预定。妹夫还要忖度。若一时高兴,误了功名正事,岂非俺们耽搁你么?”唐敖道:“小弟素日常听令妹说:‘海水极咸,不能入口,所用甜水,俱是预装船内,因此都要撙节。’恰好小弟平素最不喜茶,沐浴一切更是可有可无。至洋面风浪甚险,小弟向在长江大湖也常行走,这又何足为奇。若讲往返难以预期,恐误正事,小弟只有赶考是正事,今已功名绝望,但愿迟迟回来,才趁心愿,怎么倒说你们耽搁呢!”林之洋道:“你既恁般立意,俺也不敢相拦。妹夫出门时,可将这话告知俺家妹子?”唐敖道:“此话我巳说过。舅兄如不放心,小弟再寄一封家信,将我们起身日子也教令妹知道,岂不更好。”林之洋见妹夫执意要去情不可却,只得应允。
唐敖一面修书央人寄去,一面开发船钱,把行李发来。取了一封银子以作丹资饭食之费,林之洋执意不收只好给了婉如为纸笔之用。林之洋道:“姑夫给他这多银子,若买纸笔,写一世还写不清哩!俺想妹夫既到海外,为甚不买些货物碰碰机会?”唐敖道:“小弟才拿了银子,正要去置货,恰被舅兄道着,可谓意见相同。”于是带了水手,走到市上,买了许多花盆并几担生铁回来。林之洋道:“妹丈带这花盆,已是冷货,难以出脱,这生铁,俺见海外到处都有,带这许多,有甚用处?”唐敖道:“花盆虽系冷货,安知海外无惜花之人。倘乏主顾,那海岛中奇花异草,谅也不少,就以此盆栽植数种,沿途玩赏,亦可陶情。至于生铁,如遇买主固好,设难出脱,舟中得此,亦压许多风浪,纵放数年,亦无朽坏。小弟熟思许久,惟此最妙,因而买来。好在所费无多,舅兄不必在意。”林之洋所了,明知此物难以退回,只得点头道:“妹夫这话也是。”不多时,收拾完毕,大家另坐小船,到了海口。众水手把货发完,都上三板渡上海船,趁着顺风,扬帆而去。
此时正是正月中旬,天气甚好,行了几日,到了大洋。唐敖四围眺望,眼界为之一宽,真是“观于海者难为水”,心中甚喜。走了多日,绕出门户山,不知不觉顺风飘来,也不知走出若干路程。唐敖一心记挂梦神所说名花,每逢崇山峻岭,必要泊船,上去望望。林之洋因唐敖是读书君子,素本敬重,又知他秉性好游,但可停泊,必令妹夫上去。就是茶饭一切,吕氏也甚照应。唐敖得他夫妻如此相待,十分畅意。途中虽因游玩不无耽搁,喜得常遇顺风;兼之飘洋之人,以船为家,多走几时也不在意。倒是林之洋惟恐过于耽搁,有误妹夫考试;谁知唐敖立誓不谈功名,因此只好由他尽兴游了。游玩之暇,因婉如生的聪慧,教他念念诗赋。恰喜他与诗赋有缘,一读便会,毫不费事。沿途借着课读,倒解许多烦闷。
这日正行之际,迎面又有一座大岭。唐敖道:“请教舅兄,此山较别处甚觉雄壮,不如何名?林之洋道:“这岭名叫东口山,是东荒第—大岭。闻得上面景致甚好。俺路过几次,从未上去。今日妹夫如高兴,少刻停船,俺也奉陪走走。”唐敖听见“东口”二字,甚觉耳熟,偶然想起道:“此山既名东口,那君子国、大人国,自然都在邻近了?”林之洋道:“这山东连君子,北连大人,果然邻近。妹夫怎么得知?”唐敖道:“小弟闻得海外东口山有君子国,其人衣冠带剑,好让不争。又闻大人国在其北,只能乘云而不能走。不知此话可确?”林之洋道:“当日俺到大人国,曾见他们国人都有云雾把脚托住,走路并不费力,那君子国无论甚人都是一派文气。这两国过去,就是黑齿国,浑身上下,无处不黑。其余如劳民、聂耳、无肠、犬封、无股、毛民、毗骞、无晵、深目等国,莫不奇形怪状.都在前面。将来到彼,妹夫去看看就晓得了。”
说话间,船已泊在山脚下。郎舅两个下船上了山坡。林之洋提着鸟枪火绳,唐敖身佩宝剑。曲曲弯弯,路过前面山头,四处一看,果是无穷美景,一望无际。唐敖忖道:“如此祟山,岂无名花在内?不知机缘如何。”只见远远山峰上走出一个怪兽,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如象牙一般,拖在外面。唐敖道:“这兽如此长牙,却也罕见。舅兄可知其名么?”林之洋道:“这个俺不知道。俺们船上有位柁工,刚才未邀他同来。他久惯飘洋,海外山水,全能透彻,那些异草奇花,野鸟怪兽,无有不知。将来如再游玩,俺把他邀来。”唐敖道:“船上既有如此能人,将来游玩,倒是不可缺的。此人姓甚?也还识字么?”林之洋道:“这人姓多,排行第九,因他年老,俺们都称多九公,他就以此为名。那些水手,因他无一不知,都同他取笑,替他起个反面绰号,叫作‘多不识’。幼年也曾入学,因不得中,弃了书本,作些海船生意。后来消折本钱,替人管船拿柁为生,儒巾久巳不戴,为人老成,满腹才学。今年八旬向外,精神最好,走路如飞。平素与俺性情相投,又是内亲,特地邀来相帮照应。”恰好多九公从山下走来,林之洋连忙点手相招。唐敖迎上拱手道:“前与九公会面。尚未深谈。刚才舅兄说起,才知都是至亲,又是学中先辈。小弟向日疏忽失敬,尚求恕罪。”多九公连道:“岂敢!”林之洋道:“九公想因船上拘束也来舒畅舒畅?俺们正在盼望,来的恰好。”因指道:“请问九公,那个怪兽,满嘴长牙,唤作甚名?多九公道:“此兽名叫‘当康’。其鸣自叫。每逢盛世,始露其形。今忽出现,必主天下太平。”话未说完,此兽果然口呼“当康”,鸣了几声,跳舞而去。
唐敖正在眺望,只觉从空落一小石块,把头打了一下,不由吃惊道:“此石从何而来?”林之洋道:“妹夫你看,那边—群黑鸟,都在山坡啄取石块。刚才落石打你的,就是这鸟。”唐唐敖进前细看,只见其形似鸦,身黑如墨,嘴白如玉,两只红足,头上斑斑点点,有许多花文,都在那里啄石,来往飞腾。林之洋道:“九公可知这鸟搬取石块有甚用处?”多九公道:“当日炎帝有个少女,偶游东海,落水而死,其魂不散,变成此鸟。因怀生前落水之恨,每日衔石吐入海中,意欲把海填平,以消此恨。那知此鸟年深日久,竞有匹偶,日渐滋生,如今竟成一类了。”唐敖听了,不觉叹息不止。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