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明盛事述
- ▪ 序
- ▪ 卷一
- ▪ ▪ 太祖功德
- ▪ ▪ 成祖功德
- ▪ ▪ 二子即天位
- ▪ ▪ 宗室之盛
- ▪ ▪ 庆成王百子
- ▪ ▪ 皇太后父
- ▪ ▪ 公侯子尚主
- ▪ ▪ 勋臣国戚
- ▪ ▪ 南直隶盛事
- ▪ ▪ 英宗再正位
- ▪ ▪ 再正东宫
- ▪ ▪ 藩王登极
- ▪ ▪ 慈闱重庆
- ▪ ▪ 藩国之盛
- ▪ 卷二
- ▪ ▪ 兄弟三品九卿
- ▪ ▪ 兄弟翰林
- ▪ ▪ 兄弟赐谥
- ▪ ▪ 庚辰首甲兄弟
- ▪ ▪ 叔侄尚书
- ▪ ▪ 叔侄封爵
- ▪ ▪ 四代尊官
- ▪ ▪ 父子文选郎中
- ▪ ▪ 兄弟尚书
- ▪ ▪ 父子翰林
- ▪ ▪ 父子提学
- ▪ ▪ 父子同科
- ▪ ▪ 子先父登进士
- ▪ ▪ 五世甲科
- ▪ ▪ 父子赠官一品
- ▪ ▪ 勋臣累世不绝谥
- ▪ ▪ 文臣父子赐谥
- ▪ ▪ 武臣父子同谥忠
- ▪ ▪ 祖孙尚书
- ▪ ▪ 祖孙三品九卿
- ▪ ▪ 兄弟封爵
- ▪ ▪ 兄弟尚主
- ▪ ▪ 一门高第
- ▪ ▪ 三代甲科同时俱在
- ▪ ▪ 三代封王
- ▪ ▪ 封三代王
- ▪ ▪ 一门两公
- ▪ ▪ 父子三公
- ▪ ▪ 父子封王
- ▪ ▪ 父子同时大位
- ▪ ▪ 父任内阁长吏部子孙登第
- ▪ ▪ 妇翁与婿同在大位
- ▪ ▪ 父子兄弟有文名
- ▪ ▪ 公侯父在受封
- ▪ ▪ 孤卿封父
- ▪ ▪ 父子赠爵
- ▪ ▪ 三世知经筵再监修国史
- ▪ ▪ 父子兄弟封三国
- ▪ ▪ 三代尚书
- ▪ ▪ 父子尚书
- ▪ ▪ 父子至三品九卿
- ▪ ▪ 三代三品九卿
- ▪ ▪ 三代司马中丞
- ▪ ▪ 三代大司成
- ▪ ▪ 三代翰林
- ▪ 卷三
- ▪ ▪ 父子兄弟贵盛一时
- ▪ ▪ 郭氏子孙蕃显
- ▪ ▪ 门宗仕宦
- ▪ ▪ 一科六玉带
- ▪ ▪ 三省长官同乡
- ▪ ▪ 内阁同乡
- ▪ ▪ 内阁首辅太宰同乡
- ▪ ▪ 蒲州盛事
- ▪ ▪ 壬戌首甲三相
- ▪ ▪ 内阁三元
- ▪ ▪ 阙里恩泽
- ▪ ▪ 义门恩泽
- ▪ ▪ 王氏奇迹
- ▪ ▪ 番将子孙兄弟勋烈
- ▪ ▪ 三番将种
- ▪ ▪ 师弟同居内阁
- ▪ ▪ 文臣一时十玉
- ▪ ▪ 内阁六相
- ▪ ▪ 吴中盛事
- ▪ ▪ 一郡八座三元
- ▪ ▪ 吾州盛事
- ▪ ▪ 崐山盛事
- ▪ ▪ 严州盛事
- ▪ ▪ 一郡同榜两元
- ▪ ▪ 一郡三及第
- ▪ ▪ 一郡三传胪
- ▪ ▪ 国初三遗老
- ▪ ▪ 金处二郡文武分盛
- ▪ ▪ 一榜四相
- ▪ ▪ 二相同时极品
- ▪ ▪ 翰林十五学士
- ▪ ▪ 林下九相
- ▪ ▪ 壬子浙江三仁
- ▪ ▪ 浙江三大功文臣
- ▪ 卷四
- ▪ ▪ 历封公侯伯
- ▪ ▪ 出将入相
- ▪ ▪ 吏兵二部正
- ▪ ▪ 吏部尚书入内阁
- ▪ ▪ 再入内阁
- ▪ ▪ 再正铨部
- ▪ ▪ 三长户部
- ▪ ▪ 三长兵部
- ▪ ▪ 勋臣历三公
- ▪ ▪ 文臣遍历三孤
- ▪ ▪ 文臣遍历一品阶勋
- ▪ ▪ 文臣再知经筵
- ▪ ▪ 文臣再监修国史
- ▪ ▪ 连主乡会试
- ▪ ▪ 享国长久
- ▪ ▪ 勋臣久任
- ▪ ▪ 两总裁国史
- ▪ ▪ 六主乡会文衡
- ▪ ▪ 三主会试
- ▪ ▪ 两主乡会试
- ▪ ▪ 两主会试
- ▪ ▪ 三主乡试
- ▪ ▪ 十知贡举
- ▪ ▪ 一品考十八年
- ▪ ▪ 一品考十二年
- ▪ ▪ 文臣久任
- ▪ ▪ 文臣腰玉年久
- ▪ ▪ 直庐应制年久
- ▪ ▪ 中官寿考久任
- ▪ ▪ 中贵人历中外任
- ▪ ▪ 文武二选
- ▪ ▪ 遍历殿阁
- ▪ ▪ 台臣扬历督抚
- ▪ ▪ 扬历部院之多
- ▪ ▪ 九佩大将印
- ▪ ▪ 八佩将印
- ▪ ▪ 七佩将印
- ▪ ▪ 三为大将军
- ▪ ▪ 三下南交
- ▪ ▪ 三下滇南
- ▪ ▪ 文臣累为督帅
- ▪ ▪ 三总三边
- ▪ ▪ 三总漕运
- ▪ ▪ 四总河道
- ▪ ▪ 身封二国
- ▪ ▪ 勋德文武
- ▪ ▪ 郎署至尚书不离局
- ▪ ▪ 再长中书
- ▪ ▪ 四入内阁
- ▪ ▪ 三入内阁
- ▪ 卷五
- ▪ ▪ 勋臣享封爵高寿
- ▪ ▪ 高年人瑞
- ▪ ▪ 亲王高寿
- ▪ ▪ 见任高年文臣
- ▪ ▪ 大臣眉寿
- ▪ ▪ 会元二品
- ▪ ▪ 会元三品
- ▪ ▪ 状元得谥
- ▪ ▪ 会元得谥
- ▪ ▪ 榜眼得谥
- ▪ ▪ 旧德
- ▪ ▪ 丙辰两状元
- ▪ ▪ 榜眼三品
- ▪ ▪ 探花入内阁
- ▪ ▪ 探花一品
- ▪ ▪ 探花二品
- ▪ ▪ 探花三品
- ▪ ▪ 会元入内阁
- ▪ ▪ 会元一品
- ▪ ▪ 骤贵
- ▪ ▪ 早达
- ▪ ▪ 晚达
- ▪ ▪ 文贞奇遇
- ▪ ▪ 三元
- ▪ ▪ 会元状元
- ▪ ▪ 解元会元
- ▪ ▪ 解元状元
- ▪ ▪ 三试魁元
- ▪ ▪ 状元入内阁
- ▪ ▪ 状元一品
- ▪ ▪ 状元二品
- ▪ ▪ 状元三品
- ▪ ▪ 榜眼入内阁
- ▪ ▪ 榜眼一品
- ▪ ▪ 榜眼二品
- ▪ ▪ 探花得谥
- ▪ ▪ 武举首至通显
部院大臣更历督抚之多者,无如王忠肃翱、李襄敏秉、马端肃文升、秦襄毅纮及先君子。忠肃初以右佥都御史自佐院出镇守浙江还院,再镇守江西还院,三镇守四川,参赞松潘军务,四镇守陕西还院,五以左副都御史提督辽东军务还院,六以太子太保、左都、总督两广军务。襄敏初以右佥都御史抚宣府,再抚南直隶,三抚大同,四以左副都抚宣府,五以左都出饬宣大蓟辽边备,六提督辽东军务,征建州夷。端肃初以右副都巡抚陕西,再以左副都提督三边军务,三以兵右侍饬辽东边备,四以兵左侍督抚辽东,五起家左副都巡抚辽东,六以右都总督漕运。襄毅初以佥都御史抚陕西,谪知州,再以佥都抚宣府,三抚河南,四以左副都总漕运、抚凤阳,五以右都总督两广,六以户部尚书总制三边。先君子初以右佥都御史经略通州军务,再提督畿辅粮饷,三巡抚山东,四督抚浙江、福建,五以右副都巡抚大同,六以右都、兵侍总督蓟辽三镇。其次则韩襄毅雍,初以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再以佥都抚大同,三以兵侍抚宣府、大同,四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南征军务,五以右都总督两广。王端毅恕初以右副都抚襄南,再以右副都抚河南,三以刑左侍郎督河道,四以右都巡抚云南,五以兵部尚书巡抚南直隶。洪襄惠钟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再调云南,三调抚贵州,四以右都总督漕运,五以太子太保、刑书、左都总督四川、湖广、陕西、河南军务。谭襄敏纶初以右佥都御名督抚福建,再以右副都抚陕西,三抚四川,四以兵部左侍郎总督两广军务,五以右都总督蓟辽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