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全集
- ▪ 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 ▪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
- ▪ ▪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 ▪ 启问道通书
- ▪ ▪ 答陆原静书
- ▪ ▪ 教约
- ▪ ▪ 答欧阳崇一
- ▪ ▪ 答罗整庵少宰书
- ▪ ▪ 答聂文蔚
- ▪ ▪ 答顾东桥书
- ▪ 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 ▪ ▪ 答何叔景
- ▪ ▪ 答林择之
- ▪ ▪ 答杨子直
- ▪ ▪ 答吕子约
- ▪ ▪ 与吴茂实
- ▪ ▪ 答张敬夫
- ▪ ▪ 答吕伯恭
- ▪ ▪ 答周纯仁
- ▪ ▪ 答窦文卿
- ▪ ▪ 附朱子晚年定论
- ▪ ▪ 答吕子约
- ▪ ▪ 答何叔京
- ▪ ▪ 答潘叔昌
- ▪ ▪ 答潘叔度
- ▪ ▪ 与吕子约
- ▪ ▪ 与周叔谨
- ▪ ▪ 答陆象山
- ▪ ▪ 答符复仲
- ▪ ▪ 已下门人黄直录
- ▪ ▪ 已下门人黄修易录
- ▪ ▪ 与田侍郎子真
- ▪ ▪ 答陈才卿
- ▪ ▪ 与刘子澄
- ▪ ▪ 与林择之
- ▪ ▪ 答吕子约
- ▪ ▪ 答吴德夫
- ▪ ▪ 已下门人黄雀曾录
- ▪ ▪ 答或人
- ▪ ▪ 答刘子澄
- ▪ ▪ 答吕子约
- ▪ ▪ 答林择之
- ▪ ▪ 答梁文叔
- ▪ ▪ 答潘叔恭
- ▪ ▪ 答林充之
- ▪ ▪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 ▪ ▪ 朱子晚年定论
- ▪ ▪ 答黄直卿书
- ▪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
- ▪ ▪ 咨报湖广巡抚右副都御史秦防贼奔窜 八月
- ▪ ▪ 案行各分巡道督编十家牌
- ▪ ▪ 告谕各府父老子弟
- ▪ ▪ 剿捕漳寇方略牌 正月
- ▪ ▪ 牌行招抚官 正德十三年二月
- ▪ ▪ 批留兵搜捕呈
- ▪ ▪ 批将士争功呈
- ▪ ▪ 行龙川县抚谕新民
- ▪ ▪ 优奖致仕县丞龙韬牌
- ▪ ▪ 提督南赣军务征横水桶冈三浰 巡抚南赣钦奉敕谕通行各属 正德十二年正月
- ▪ ▪ 选拣民兵
- ▪ ▪ 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
- ▪ ▪ 案行广东福建岭兵官进剿事宜
- ▪ ▪ 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贼
- ▪ ▪ 案行领兵官搜剿余贼
- ▪ ▪ 奖励福建守巡漳南道广东守巡岭东道领兵官
- ▪ ▪ 告谕新民
- ▪ ▪ 钦奉敕谕切责失机官员通行各属
- ▪ ▪ 兵符节制 五月
- ▪ ▪ 预整操练
- ▪ ▪ 选募将领牌
- ▪ ▪ 批留岭北道杨璋给由呈
- ▪ ▪ 批广东韶州府留兵防守申
- ▪ ▪ 集钦奉敕谕提督军务新命通行各属 九月
- ▪ ▪ 咨报湖广巡抚右副都御史秦夹攻事宜
- ▪ ▪ 禁约榷商官吏
- ▪ ▪ 批赣州府赈济石城县申
- ▪ ▪ 议处河源余贼
- ▪ ▪ 告谕父老子弟 正德十四年二月
- ▪ ▪ 征剿横水桶冈分委统哨牌
- ▪ ▪ 案行分守岭北道官兵戴罪剿贼
- ▪ ▪ 搜剿余党牌
- ▪ ▪ 奖励湖广统兵参将史春牌
- ▪ ▪ 设立茶寮隘所
- ▪ ▪ 告谕浰头巢贼 正德十二年五月
- ▪ ▪ 进剿浰贼方略
- ▪ ▪ 克期进剿牌 正德十三年正月
- ▪ ▪ 批汀州知府唐淳乞休申
- ▪ ▪ 仰南安赣州印行告谕牌
- ▪ 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 ▪ ▪ 礼取副提举舒芬牌
- ▪ ▪ 案行江西按察司停止献俘呈
- ▪ ▪ 咨兵部查验文移
- ▪ ▪ 释放投首牌
- ▪ ▪ 牌仰沿途各府州县卫所驿递巡司衙门慰谕军民
- ▪ ▪ 清理永新田粮
- ▪ ▪ 批宁都县祠祀知县王天与申
- ▪ ▪ 晓谕安仁余干顽民牌 正德十五年二月
- ▪ ▪ 告谕安义等县渔户
- ▪ ▪ 申谕十家牌法增立保长
- ▪ ▪ 颁行社学教条
- ▪ ▪ 批江西按察司故官水手呈
- ▪ ▪ 仰南康府劝留教授蔡宗兗
- ▪ ▪ 批江西布政司礼送仕官呈
- ▪ ▪ 批按察使伍文定患病呈
- ▪ ▪ 犒赏福建官军
- ▪ ▪ 案行浙江按察司交割逆犯暂留养病 十月初九日
- ▪ ▪ 批临江府耆民建立生祠呈
- ▪ ▪ 批吉安府救荒申
- ▪ ▪ 批抚州府同知汪嵩乞休呈
- ▪ ▪ 批提学佥事邵锐乞休呈
- ▪ ▪ 牌行抚州府知府陈槐等收复南康九江 七月二十四日
- ▪ ▪ 告谕军民 十一月十五日
- ▪ ▪ 钦奉诏书宽宥胁从
- ▪ ▪ 批追徵钱粮呈
- ▪ ▪ 批南昌府追征钱粮呈
- ▪ ▪ 褒崇陆氏子孙 正德十五年正月
- ▪ ▪ 南赣乡约
- ▪ ▪ 旌奖节妇牌
- ▪ ▪ 兴举社学牌
- ▪ ▪ 颁定里甲杂办
- ▪ ▪ 批江西布政司设县呈
- ▪ ▪ 议处官吏禀俸
- ▪ ▪ 咨六部伸理冀元亨
- ▪ ▪ 奖励主簿于旺
- ▪ ▪ 申谕十家牌法
- ▪ ▪ 告谕顽民 十二月十五日
- ▪ ▪ 批江西都司掌管印信
- ▪ ▪ 牌行崇义县查行十家牌法
- ▪ ▪ 牌谕都指挥冯熏等振旅还师
- ▪ ▪ 批瑞州知府告病申
- ▪ ▪ 赈恤水灾牌
- ▪ ▪ 仰湖广布按二司优恤冀元亨家属
- ▪ ▪ 巡抚江西征宁藩 牌行赣州府集兵策应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八日
- ▪ ▪ 咨都察院都御史颜权宜进剿 七月初五日
- ▪ ▪ 权处行粮牌
- ▪ ▪ 牌行吉安府敦请乡士夫共守城池 七月初八日
- ▪ ▪ 咨两广总制都御史杨共勤国难
- ▪ ▪ 案行南安等十二府及奉新等县募兵策应 六月二十六日
- ▪ ▪ 宽恤禁约
- ▪ ▪ 奖瑞州府通判胡尧元擒斩叛党 六月二十七日
- ▪ ▪ 策应丰城牌
- ▪ ▪ 调取吉水县八九等都民兵牌
- ▪ ▪ 预备水战牌
- ▪ ▪ 牌行各哨统兵官进攻屯守 七月十七日
- ▪ ▪ 告示在城官兵 七月十八日
- ▪ ▪ 示谕江西布按三司从逆官员
- ▪ ▪ 告示七门从逆军民 七月二十一日
- ▪ ▪ 牌行江西二司安葬宁府宫眷
- ▪ ▪ 手本南京内外守备追袭叛首 七月二十三日
- ▪ ▪ 咨两广总督都御史杨停止调集狼兵
- ▪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
- ▪ ▪ 犒送湖兵
- ▪ ▪ 禁革轻委职官
- ▪ ▪ 分派思田土目办纳兵粮 四月
- ▪ ▪ 案行广西提学道兴举思田学校
- ▪ ▪ 揭阳县主簿季本乡约呈 四月
- ▪ ▪ 赈给思田二府
- ▪ ▪ 牌行灵山县延师设教 六月
- ▪ ▪ 牌行委官陈逅设教灵山
- ▪ ▪ 批增城县改立忠孝祠申
- ▪ ▪ 批参政张怀奏留朝觐官呈
- ▪ ▪ 经理书院事宜 八月
- ▪ ▪ 牌行南宁府延师讲礼 八月
- ▪ ▪ 牌行南宁府延师设教
- ▪ ▪ 牌行委官季本设教南宁
- ▪ ▪ 批岭东道额编民壮呈 六月
- ▪ ▪ 批立社学师耆老名呈 嘉靖七年正月
- ▪ ▪ 议处江古诸处瑶贼
- ▪ ▪ 裁革文移
- ▪ ▪ 批右江道调和寨目呈
- ▪ ▪ 批南宁府表扬先哲申
- ▪ ▪ 批岭西道立营防守呈 二月
- ▪ ▪ 扎付永顺宣慰司官舍彭宗舜冠带听调
- ▪ ▪ 批广西布按二司请建讲堂呈
- ▪ ▪ 批岭西道抚处盗贼呈
- ▪ ▪ 总督两广。平定思田。征剿八寨。 钦奉敕谕通行 嘉靖六年十月初三日
- ▪ ▪ 湖兵进止事宜 十月
- ▪ ▪ 牌谕安远县旧从征义官叶芳等 十一月
- ▪ ▪ 批南康县生员张云霖复学词
- ▪ ▪ 放回各处官军牌 十二月二十五日
- ▪ ▪ 犒谕都康等州官男彭一等 十二月二十八日
- ▪ ▪ 扎付同知林宽经理田宁
- ▪ ▪ 扎付同知桂整经理思恩
- ▪ ▪ 牌行南昌府保昌县礼送故官
- ▪ ▪ 调发土兵 十月
- ▪ ▪ 犒奖儒士岑伯高
- ▪ ▪ 征剿八寨断藤峡牌 七年三月 以下俱征八寨
- ▪ ▪ 牌行领兵官
- ▪ ▪ 戒谕土目 五月
- ▪ ▪ 追捕逋贼
- ▪ ▪ 牌行委官林应骢督谕土目 五月
- ▪ ▪ 牌委指挥赵璇留剿余贼 六月
- ▪ ▪ 牌行副总兵张祐搜剿余巢 七月
- ▪ ▪ 犒劳从征土目 八月
- ▪ ▪ 绥柔流贼 五月
- ▪ ▪ 告谕村寨
- ▪ ▪ 议立县卫
- ▪ ▪ 抚恤来降 八月
- ▪ ▪ 批广东市舶司提举 故官水手呈
- ▪ 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 ▪ ▪ 批赣州府给由呈 十二月二十五日
- ▪ ▪ 行岭北道裁革军职巡捕牌 十四年五月初五日
- ▪ ▪ 遵奉钦依行福建三司清查钱粮 五月二十七日
- ▪ ▪ 议处添设县所城堡巡司咨 五月三十日
- ▪ ▪ 督责哨官牌 六月初七日
- ▪ ▪ 委分巡岭北道暂管地方事 六月初八日
- ▪ ▪ 思田公移 凡四十九条 行广西统领军兵各官剿抚事宜牌
- ▪ ▪ 嘉靖六年十一月初五日
- ▪ ▪ 行南韶二府招集民兵牌 十一月十二日
- ▪ ▪ 奖留佥事顾溱批呈 十一月二十三日
- ▪ ▪ 批岭西道议处兵屯事宜呈 十一月二十三日
- ▪ ▪ 批广州卫议处哨守官兵呈 十一月二十五日
- ▪ ▪ 批都指挥李翱操演哨守官兵呈 十一月二十七日
- ▪ ▪ 行两广都布按三司选用武职官员 十二月初七日
- ▪ ▪ 行两广按察司稽查冒滥关文 十二月十二日
- ▪ ▪ 给思明州官孙黄永宁冠带札付牌
- ▪ ▪ 省发土官罗廷凤等牌 十二月十七日
- ▪ ▪ 给迁隆寨巡检黄添贵冠带牌 嘉靖七年正月初八日
- ▪ ▪ 批左州分俸养亲申 正月十八日
- ▪ ▪ 批右江道断复向武州地土呈 正月二十六日
- ▪ ▪ 批左江道推立土官呈 二月初一日
- ▪ ▪ 批遣还夷人归国申 二月十四日
- ▪ ▪ 批苍梧道修理梧州府城呈 三月十一日
- ▪ ▪ 批永安州知州乞休呈 三月十四日
- ▪ ▪ 行参将沈希仪守八寨牌 三月二十三日
- ▪ ▪ 行左江道剿抚仙台白竹诸瑶牌 三月二十四日
- ▪ ▪ 委土目蔡德政统率各土目牌 四月初一日
- ▪ ▪ 批左江道查给狼田呈 四月十一日
- ▪ ▪ 行浔州府抚恤新民牌
- ▪ ▪ 批兴安县请发粮饷申 四月十三日
- ▪ ▪ 行廉州府清查十家牌法 四月十六日
- ▪ ▪ 行右江道招回新民牌 五月初六日
- ▪ ▪ 委官赞画牌 五月初七日
- ▪ ▪ 行参将沈希仪计剿八寨牌 五月初九日
- ▪ ▪ 调发土官岑瓛牌 五月初十日
- ▪ ▪ 分调土官韦虎林进剿事宜牌 五月十五日
- ▪ ▪ 行通判陈志敬查禁田州府私征商税牌 五月十五日
- ▪ ▪ 批南宁卫给发土官银两申 五月十八日
- ▪ ▪ 批左江道纪验首级呈 五月二十八日
- ▪ ▪ 行左江道犒赏湖兵牌 六月初十日
- ▪ ▪ 奖劳督兵官牌 六月初十日
- ▪ ▪ 土舍彭荩臣军前冠带札付 六月初十日
- ▪ ▪ 奖劳永保二司官舍土目牌 六月初十日
- ▪ ▪ 调发武缘乡兵搜剿八寨残贼牌 六月十八日
- ▪ ▪ 行右江道犒赏卢苏王受牌 七月初三日
- ▪ ▪ 给土目行粮牌 七月初八日
- ▪ ▪ 批右江道移置凤化县南丹卫事宜呈 八月初十日
- ▪ ▪ 行左江道赈济牌 八月初十日
- ▪ ▪ 批右江道议筑思恩府城垣呈 八月十五日
- ▪ ▪ 奖劳剿贼各官牌 八月十九日
- ▪ ▪ 行福建漳州府取回岑邦佐牌
- ▪ ▪ 批参将沈良佐经理军伍呈 八月二十四日
- ▪ ▪ 告谕新民 八月
- ▪ ▪ 批佥事吴天挺乞休呈 八月二十五日
- ▪ ▪ 批苍梧道创建敷文书院呈 九月初六日
- ▪ ▪ 改委南丹卫监督指挥牌
- ▪ ▪ 南赣公移 凡三十三条 批漳南道教练民兵呈
- ▪ ▪ 正德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 ▪ 批漳南道进剿呈 十一月二十六日
- ▪ ▪ 教习骑射牌 十二年五月十六日
- ▪ ▪ 批南安府请兵策应呈 六月初十日
- ▪ ▪ 批岭北道攻守机宜呈 六月二十六日
- ▪ ▪ 批漳南道给由呈 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 ▪ ▪ 批兵备道奖励官兵呈 七月初一日
- ▪ ▪ 调用三省夹攻官兵 七月十五日
- ▪ ▪ 夹攻防守咨 十月
- ▪ ▪ 行岭北道催督进剿牌 十月初十日
- ▪ ▪ 刻期会剿咨 十月二十一日
- ▪ ▪ 横水建立营场牌 十月二十七日
- ▪ ▪ 搜扒残寇咨 十一月十一日
- ▪ ▪ 批准惠州府给由呈 正德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 ▪ ▪ 批攻取河源贼巢呈 三月二十三日
- ▪ ▪ 批赣州府赈济呈 四月二十八日
- ▪ ▪ 批岭北道修筑城垣呈 五月十五日
- ▪ ▪ 查访各属贤否牌 六月十九日
- ▪ ▪ 行漳南道禁支税牌 六月二十八日
- ▪ ▪ 禁约驿递牌 七月初一日
- ▪ ▪ 申明便宜敕谕 七月二十一日
- ▪ ▪ 犒赏新民牌 七月二十八日
- ▪ ▪ 行岭北等道议处兵饷 八月十四日
- ▪ ▪ 再批攻剿河源贼巢呈 八月二十一日
- ▪ ▪ 优礼谪官牌 十一月二十七日
- ▪ ▪ 批漳南道设立军堡呈 十二月初三日
- ▪ ▪ 再申明三省敕谕 十二月十二日
- ▪ 知行录之八 征藩公移
- ▪ ▪ 行福建布政司调兵勤王
- ▪ ▪ 预行南京各衙门勤王咨
- ▪ ▪ 抚安百姓告示 六月二十二日
- ▪ ▪ 差官调发梅花等峒义兵牌 六月二十七日
- ▪ ▪ 行吉安府踏勘灾伤 七月初五日
- ▪ ▪ 行吉安府知会纪功御史牌 七月初八日
- ▪ ▪ 行知县刘守绪等袭剿坟厂牌 七月十三日
- ▪ ▪ 等同心剿贼牌 七月二十五日
- ▪ ▪ 行南昌府清查占夺民产 八月十六日
- ▪ ▪ 批江西按察司优恤孙许死事 八月二十五日
- ▪ ▪ 行南昌府礼送孙公归榇牌 八月二十九日
- ▪ ▪ 讨叛敕旨通行各属 九月初二日
- ▪ ▪ 咨南京兵部议处献俘船只 九月初二日
- ▪ ▪ 行江西三司清查被劫府库起运钱粮 九月初四日
- ▪ ▪ 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宁府库藏 九月十一日
- ▪ ▪ 征藩公移上凡二十九条 行吉安府收囤兑粮牌 正德十四年六月二十日
- ▪ ▪ 行吉安府禁止镇守贡献牌 六月二十日
- ▪ ▪ 委按察使伍文定纪验残孽 九月二十日
- ▪ ▪ 委知府伍文定邢珣防守省城牌 九月十二日
- ▪ ▪ 行江西布按二司厘革抚绥条件 九月十二日
- ▪ ▪ 行江西按察司编审九姓渔户牌 九月二十四日
- ▪ ▪ 献俘揭贴 九月二十六日
- ▪ ▪ 行袁州等府查处军中备用钱粮牌 十月初六日
- ▪ ▪ 行江西布按二司清查军前取用钱粮
- ▪ ▪ 防制省城奸恶牌 十二月十一日
- ▪ ▪ 行江西按察司查禁因公科索民财 十二月十一日
- ▪ ▪ 禁省词论告谕 十二月十七日
- ▪ ▪ 再禁词讼告谕 十二月
- ▪ ▪ 行江西三司搜剿鄱阳余贼牌 五月十一日
- ▪ ▪ 追剿入湖贼党牌 十五年
- ▪ ▪ 征藩公移下凡二十七条 开报征藩功次赃仗咨 正德十五年三月初四日
- ▪ ▪ 进缴征藩钧帖 四月十七日
- ▪ ▪ 行岭北道清查赣州钱粮牌 十月二十三日
- ▪ ▪ 申行十家牌法
- ▪ ▪ 行江西布政司清查没官房产 十一月二十日
- ▪ ▪ 批再申十家牌法呈 十一月二十九日
- ▪ ▪ 批各道巡历地方呈 十一月二十六日
- ▪ ▪ 禁约释罪自新军民告示 正德十六年正月初五日
- ▪ ▪ 批湖广兵备道设县呈 十六年
- ▪ ▪ 督剿安义逆贼牌 二月十一日
- ▪ ▪ 截剿安义逃贼牌 二月十三日
- ▪ ▪ 批议赏获功阵亡等次呈 三月初十日
- ▪ ▪ 复应天巡抚派取船只咨 三月二十四日
- ▪ ▪ 批东乡叛民投顺状词 四月初九日
- ▪ ▪ 批江西布政司清查造册呈 四月十六日
- ▪ ▪ 行丰城县督造浅船牌 十六年
- ▪ ▪ 行江西按察司审问通贼罪犯牌 六月十五日
- ▪ ▪ 行江西按察司清查军前解回粮赏等物 六月十九日
- ▪ ▪ 批广东按察司立县呈 七月二十八日
- ▪ ▪ 行江西三司停止兴作牌 八月初九日
- ▪ ▪ 行岭北道申明教场军令 九月十七日
- ▪ 静心录之一 文录一
- ▪ ▪ 答王天宇 甲戌
- ▪ ▪ 二 甲戌
- ▪ ▪ 寄李道夫 乙亥
- ▪ ▪ 与陆原静 丙子
- ▪ ▪ 二 戊寅
- ▪ ▪ 与希颜台仲明德尚谦原静 丁丑
- ▪ ▪ 与杨仕德薛尚谦 丁丑
- ▪ ▪ 寄闻人邦英邦正 戊寅
- ▪ ▪ 二 戊寅
- ▪ ▪ 三 庚辰
- ▪ ▪ 寄薛尚谦 戊寅
- ▪ ▪ 二
- ▪ ▪ 三
- ▪ ▪ 寄诸弟 戊寅
- ▪ ▪ 与安之 己卯
- ▪ ▪ 答甘泉 己卯
- ▪ ▪ 二 庚辰
- ▪ ▪ 答方叔贤 己卯
- ▪ ▪ 与陈国英 庚辰
- ▪ ▪ 复唐虞佐 庚辰
- ▪ ▪ 三 甲戌
- ▪ ▪ 四 甲戌
- ▪ ▪ 寄希渊 壬申
- ▪ ▪ 二 壬申
- ▪ ▪ 三 癸酉
- ▪ ▪ 四 己卯
- ▪ ▪ 与戴子良 癸酉
- ▪ ▪ 与胡伯忠 癸酉
- ▪ ▪ 与黄诚甫 癸酉
- ▪ ▪ 二 丁丑
- ▪ ▪ 始正德己巳至庚辰 与辰中诸生 己巳
- ▪ ▪ 答徐成之 辛未
- ▪ ▪ 答黄宗贤应原忠 辛未
- ▪ ▪ 答汪石潭内翰 辛未
- ▪ ▪ 寄诸用明 辛未
- ▪ ▪ 答王虎谷 辛未
- ▪ ▪ 与黄宗贤 辛未
- ▪ ▪ 二 壬申
- ▪ ▪ 三 癸酉
- ▪ ▪ 四 癸酉
- ▪ ▪ 五 癸酉
- ▪ ▪ 六
- ▪ ▪ 七 戊寅
- ▪ ▪ 与王纯甫 壬申
- ▪ ▪ 二 癸酉
- ▪ 静心录之二 文录二
- ▪ ▪ 书二 始正德辛巳至嘉靖乙酉 与邹谦之 辛巳
- ▪ ▪ 二 乙酉
- ▪ ▪ 与夏敦夫 辛巳
- ▪ ▪ 与朱守忠 辛巳
- ▪ ▪ 与席元山 辛巳
- ▪ ▪ 答甘泉 辛巳
- ▪ ▪ 答伦彦式 辛巳
- ▪ ▪ 与唐虞佐侍御 辛巳
- ▪ ▪ 答方叔贤 辛巳
- ▪ ▪ 二 癸未
- ▪ ▪ 与杨仕鸣 辛巳
- ▪ ▪ 二 癸未
- ▪ ▪ 三 癸未
- ▪ ▪ 与陆原静 辛巳
- ▪ ▪ 二 壬午
- ▪ ▪ 答舒国用 癸未
- ▪ ▪ 与刘元道 癸未
- ▪ ▪ 答路宾阳 癸未
- ▪ ▪ 与黄勉之 甲申
- ▪ ▪ 二 甲申
- ▪ ▪ 答刘内重 乙酉
- ▪ ▪ 与王公弼 乙酉
- ▪ ▪ 答董沄萝石 乙酉
- ▪ ▪ 与黄宗贤 癸未
- ▪ ▪ 寄薛尚谦 癸未
- ▪ 静心录之三 文录三
- ▪ ▪ 书三 始嘉靖丙戌至戊子 寄邹谦之 丙戌
- ▪ ▪ 二 丙戌
- ▪ ▪ 三 丙戌
- ▪ ▪ 四 丙戌
- ▪ ▪ 五 丙戌
- ▪ ▪ 答友人 丙戌
- ▪ ▪ 答友人问 丙戌
- ▪ ▪ 答南元善 丙戌
- ▪ ▪ 二 丙戌
- ▪ ▪ 答季明德 丙戌
- ▪ ▪ 与王公弼 丙戌
- ▪ ▪ 二 丁亥
- ▪ ▪ 与欧阳崇一 丙戌
- ▪ ▪ 寄陆原静 丙戌
- ▪ ▪ 答甘泉 丙戌
- ▪ ▪ 答魏师说 丁亥
- ▪ ▪ 与马子莘 丁亥
- ▪ ▪ 与毛古庵宪副 丁亥
- ▪ ▪ 与黄宗贤 丁亥
- ▪ ▪ 答以乘宪副 丁亥
- ▪ ▪ 与戚秀夫 丁亥
- ▪ ▪ 与陈惟浚 丁亥
- ▪ ▪ 寄安福诸同志 丁亥
- ▪ ▪ 与钱德洪 王汝中 丁亥
- ▪ ▪ 二 戊子
- ▪ ▪ 三 戊子
- ▪ ▪ 答何廷仁 戊子
- ▪ 静心录之四 外集三
- ▪ ▪ 书 答佟太守求雨 癸亥
- ▪ ▪ 答毛宪副 戊辰
- ▪ ▪ 与安宣慰 戊辰
- ▪ ▪ 二 戊辰
- ▪ ▪ 三 戊辰
- ▪ ▪ 答人问神仙 戊辰
- ▪ ▪ 答徐成之 壬午
- ▪ ▪ 二 壬午
- ▪ ▪ 四 丁亥
- ▪ ▪ 寄席元山 癸未
- ▪ ▪ 答王门庵中丞 甲申
- ▪ ▪ 答储柴墟 壬申
- ▪ ▪ 二 壬申
- ▪ ▪ 答何子元 壬申
- ▪ ▪ 上晋溪司马 戊寅
- ▪ ▪ 二 己卯
- ▪ ▪ 上彭幸庵 壬午
- ▪ ▪ 寄杨邃庵阁老 壬午
- ▪ ▪ 二 癸未
- ▪ ▪ 三 丁亥
- ▪ ▪ 与陆清伯 甲申
- ▪ ▪ 与黄诚甫 甲申
- ▪ ▪ 二 甲申
- ▪ ▪ 三 乙酉
- ▪ ▪ 与黄勉之 乙酉
- ▪ ▪ 复童克刚 乙酉
- ▪ ▪ 与郑启范侍御 丁亥
- ▪ ▪ 答方叔贤 丁亥
- ▪ ▪ 二 丁亥
- ▪ ▪ 与黄宗贤 丁亥
- ▪ ▪ 二 丁亥
- ▪ ▪ 三 丁亥
- ▪ ▪ 四 戊子
- ▪ ▪ 五 戊子
- ▪ ▪ 答见山冢宰 丁亥
- ▪ ▪ 与霍兀崖宫端 丁亥
- ▪ ▪ 答潘直卿 丁亥
- ▪ ▪ 寄翟石门阁老 戊子
- ▪ ▪ 寄何燕泉 戊子
- ▪ 静心录之五 续编二
- ▪ ▪ 书 与郭善甫
- ▪ ▪ 寄杨仕德
- ▪ ▪ 与顾惟贤
- ▪ ▪ 与当道书
- ▪ ▪ 与汪节夫书
- ▪ ▪ 寄张世文
- ▪ ▪ 与许台仲书
- ▪ ▪ 与林见素
- ▪ ▪ 与杨邃庵
- ▪ ▪ 与萧子雍
- ▪ ▪ 与德洪
- ▪ ▪ 与王晋溪司马
- ▪ ▪ 与陆清伯书
- ▪ 静心录之六 续编二
- ▪ ▪ 送客过二桥
- ▪ ▪ 再用前韵赋鹦鹉
- ▪ ▪ 与胡少参小集
- ▪ ▪ 与滁阳诸生书并问答语
- ▪ ▪ 家书墨迹四首
- ▪ ▪ 一 与克彰太叔
- ▪ ▪ 二 与徐仲仁
- ▪ ▪ 三 上海日翁书
- ▪ ▪ 四 岭南寄正宪男
- ▪ ▪ 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 ▪ ▪ 又与克彰太叔
- ▪ ▪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 ▪ ▪ 黄楼夜涛赋
- ▪ ▪ 来雨山雪图赋
- ▪ ▪ 诗 雨霁游龙山次五松韵
- ▪ ▪ 雪窗闲卧
- ▪ ▪ 次韵毕方伯写怀之作
- ▪ ▪ 春晴散步
- ▪ ▪ 次张体仁聊句韵
- ▪ ▪ 题郭诩濂溪图
- ▪ ▪ 西湖醉中谩书
- ▪ ▪ 文衡堂试事毕书壁
- ▪ ▪ 游泰山
- ▪ ▪ 雪岩次苏颖滨韵
- ▪ ▪ 试诸生有作
- ▪ ▪ 再试诸生
- ▪ ▪ 夏日登易氏万卷楼用唐韵
- ▪ ▪ 再试诸生用唐韵
- ▪ ▪ 次韵陆文顺佥宪
- ▪ ▪ 太子桥
- ▪ ▪ 复用杜韵一首
- ▪ ▪ 待诸友不至
- ▪ ▪ 将归与诸生别于城南蔡氏楼
- ▪ ▪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 ▪ ▪ 赠陈宗鲁
- ▪ ▪ 醉后歌用燕思亭韵
- ▪ ▪ 题施总兵所翁龙
- ▪ ▪ 镇远旅邸书札
- ▪ ▪ 与陈以先手札
- ▪ ▪ 与周文仪手札
- ▪ ▪ 与惟善书
- ▪ ▪ 与道通周冲书五通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上大人书一 正德七年
- ▪ ▪ 上大人书二 正德十三年
- ▪ ▪ 南野公像赞 公讳绣
- ▪ ▪ 白野公像赞 公讳哀
- ▪ ▪ 和大司马白严乔公诸人送别 《三奇堂法贴》
- ▪ ▪ 游白鹿洞歌
- ▪ ▪ 咏钓台石笋
- ▪ ▪ 游雪窦
- ▪ ▪ 晚堂吟
- ▪ ▪ 阳明先生书孙夫人祠庙聊语记事 阮蔡生《茶余客话》
- ▪ ▪ 阳明先生题于忠肃祠一联记事 阮葵生《茶余客话》
- ▪ 静心录之七 外集一
- ▪ ▪ 卧病静慈写怀
- ▪ ▪ 元夕木阁山火
- ▪ ▪ 采蕨
- ▪ ▪ 猗猗
- ▪ ▪ 南溟
- ▪ ▪ 德山寺次壁间韵
- ▪ ▪ 沅江晚泊二首
- ▪ ▪ 夜泊江思湖忆元明
- ▪ ▪ 溪水
- ▪ ▪ 赠刘侍御二首
- ▪ ▪ 夜寒
- ▪ ▪ 春日花间偶集示门生
- ▪ ▪ 次韵送陆文顺佥宪
- ▪ ▪ 次韵陆佥宪病起见寄
- ▪ ▪ 次韵胡少参见过
- ▪ ▪ 雪中桃次韵
- ▪ ▪ 睡起写怀
- ▪ ▪ 三山晚眺
- ▪ ▪ 鹅羊山
- ▪ ▪ 泗州寺
- ▪ ▪ 再经武云观书林玉玑道士壁
- ▪ ▪ 再过濂溪祠用前韵
- ▪ ▪ 观稼
- ▪ ▪ 山途二首
- ▪ ▪ 白云
- ▪ ▪ 答刘美之见寄次韵
- ▪ ▪ 寄徐掌教
- ▪ ▪ 书庭蕉
- ▪ ▪ 送张宪长左迁滇南大参次韵
- ▪ ▪ 南庵次韵二首
- ▪ ▪ 观傀儡次韵
- ▪ ▪ 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
- ▪ ▪ 即席次王文济少参韵二首
- ▪ ▪ 木阁道中雪
- ▪ ▪ 元夕雪用苏韵二首
- ▪ ▪ 晓霁用前韵书怀二首
- ▪ ▪ 次韵陆佥宪元日喜晴
- ▪ ▪ 寄友用韵
- ▪ ▪ 秋夜
- ▪ ▪ 采薪二首
- ▪ ▪ 龙冈漫兴五首
- ▪ ▪ 答毛拙庵见招书院
- ▪ ▪ 老桧
- ▪ ▪ 却巫
- ▪ ▪ 过天生桥
- ▪ ▪ 南霁云祠
- ▪ ▪ 春晴
- ▪ ▪ 陆广晓发
- ▪ ▪ 雪夜
- ▪ ▪ 元夕二首
- ▪ ▪ 家僮作纸灯
- ▪ ▪ 白云堂
- ▪ ▪ 来仙洞
- ▪ ▪ 舟中除夕二首
- ▪ ▪ 淑浦山夜泊
- ▪ ▪ 过江门崖
- ▪ ▪ 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
- ▪ ▪ 武陵潮音阁怀元明
- ▪ ▪ 阁中坐雨
- ▪ ▪ 霁夜
- ▪ ▪ 僧斋
- ▪ ▪ 夜宿汪氏园
- ▪ ▪ 春行
- ▪ ▪ 村南
- ▪ ▪ 诸生
- ▪ ▪ 游来仙洞早发道中
- ▪ ▪ 别友
- ▪ ▪ 赠黄太守澍
- ▪ ▪ 赴谪诗五十五首正德丁卯年赴谪贵阳龙场驿作
- ▪ ▪ 南屏
- ▪ ▪ 赋骚诗 赋骚七首 太白楼赋 丙辰
- ▪ ▪ 天涯
- ▪ ▪ 屋罅月
- ▪ ▪ 别友狱中
- ▪ ▪ 九华山赋 壬戌
- ▪ ▪ 吊屈平赋 丙寅
- ▪ ▪ 思归轩赋 庚辰
- ▪ ▪ 咎言 丙寅
- ▪ ▪ 祈雨辞 正德丙子南赣作
- ▪ ▪ 游牛峰寺四首 牛峰今改名浮峰
- ▪ ▪ 又四绝句
- ▪ ▪ 姑苏吴氏海天楼次邝尹韵
- ▪ ▪ 山中立秋日偶书
- ▪ ▪ 夜雨山翁家偶书
- ▪ ▪ 寻春
- ▪ ▪ 西湖醉中漫书二首
- ▪ ▪ 九华山下柯秀才家
- ▪ ▪ 题四老围棋图
- ▪ ▪ 无相寺三首
- ▪ ▪ 化城寺六首
- ▪ ▪ 李白祠二首
- ▪ ▪ 双峰
- ▪ ▪ 莲花峰
- ▪ ▪ 列仙峰
- ▪ ▪ 云门峰
- ▪ ▪ 芙蓉阁二首
- ▪ ▪ 书梅竹小画
- ▪ ▪ 山东诗六首
- ▪ ▪ 登泰山五首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
- ▪ ▪ 京师诗八首
- ▪ ▪ 忆龙泉山
- ▪ ▪ 忆诸弟
- ▪ ▪ 寄舅
- ▪ ▪ 送人东归
- ▪ ▪ 寄西湖友
- ▪ ▪ 赠阳伯
- ▪ ▪ 故山
- ▪ ▪ 忆鉴湖友
- ▪ ▪ 狱中诗十四首正德丙寅年十二月以上疏忤逆瑾,下锦衣狱作
- ▪ ▪ 不寐
- ▪ ▪ 有室七章
- ▪ ▪ 读易
- ▪ ▪ 岁暮
- ▪ ▪ 见月
- ▪ ▪ 答汪抑之三首
- ▪ ▪ 其二
- ▪ ▪ 其三
- ▪ ▪ 其四
- ▪ ▪ 其五
- ▪ ▪ 其六
- ▪ ▪ 其七
- ▪ ▪ 其八
- ▪ ▪ 南游三首
- ▪ ▪ 其二
- ▪ ▪ 其三
- ▪ ▪ 忆昔答乔白岩因寄储柴墟三首
- ▪ ▪ 其二
- ▪ ▪ 其三
- ▪ ▪ 其二
- ▪ ▪ 其三
- ▪ ▪ 其二
- ▪ ▪ 其三
- ▪ ▪ 因雨和杜韵
- ▪ ▪ 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
- ▪ ▪ 移居胜果寺二首
- ▪ ▪ 忆别
- ▪ ▪ 泛海
- ▪ ▪ 武夷次壁间韵
- ▪ ▪ 草萍驿次林见素韵奉寄
- ▪ ▪ 玉山东岳庙遇旧识严星士
- ▪ ▪ 广信元夕蒋太守舟中夜话
- ▪ ▪ 过分宜望钤冈庙
- ▪ ▪ 杂诗三首
- ▪ ▪ 其二
- ▪ ▪ 其三
- ▪ ▪ 袁州府宜春台四绝
- ▪ ▪ 夜宿宣风馆
- ▪ ▪ 萍乡道中谒濂溪祠
- ▪ ▪ 宿萍乡武云观
- ▪ ▪ 醴陵道中风雨夜宿泗州寺次韵
- ▪ ▪ 长沙答周生
- ▪ ▪ 其二
- ▪ ▪ 游岳麓书事
- ▪ ▪ 次韵答赵太守王推官
- ▪ ▪ 天心湖阻泊既济书事
- ▪ ▪ 居夷诗 去妇叹五首
- ▪ ▪ 罗旧驿
- ▪ ▪ 沅水驿
- ▪ ▪ 钟鼓洞
- ▪ ▪ 平溪馆次王文济韵
- ▪ ▪ 清平卫即事
- ▪ ▪ 兴隆卫书壁
- ▪ ▪ 七盘
- ▪ ▪ 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
- ▪ ▪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
- ▪ ▪ 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
- ▪ ▪ 龙冈新构
- ▪ ▪ 诸生来
- ▪ ▪ 西园
- ▪ ▪ 水滨洞
- ▪ ▪ 山石
- ▪ ▪ 无寐二首
- ▪ ▪ 其二
- ▪ ▪ 诸生夜坐
- ▪ ▪ 艾草次胡少参韵
- ▪ ▪ 凤雏次韵答胡少参
- ▪ ▪ 鹦鹉和胡韵
- ▪ 静心录之八 外集二
- ▪ ▪ 和平县重修王文成公祠碑记
- ▪ ▪ 明史王守仁传 张廷玉
- ▪ ▪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传 黄宗羲
- ▪ ▪ 王守仁传 查继佐
- ▪ ▪ 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 邵廷采
- ▪ ▪ 滁州诗三十六首正德癸酉年到太仆寺作
- ▪ ▪ 梧桐江用韵
- ▪ ▪ 林间睡起
- ▪ ▪ 赠熊彰归
- ▪ ▪ 别易仲
- ▪ ▪ 送德观归省二首
- ▪ ▪ 送蔡希颜三首
- ▪ ▪ 赠守中北行二首
- ▪ ▪ 送诸伯生归省
- ▪ ▪ 其三
- ▪ ▪ 其四
- ▪ ▪ 其五
- ▪ ▪ 其三
- ▪ ▪ 其二
- ▪ ▪ 寄张东所次前韵
- ▪ ▪ 龙潭夜坐
- ▪ ▪ 南都诗四十七首正德甲戍年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作
- ▪ ▪ 题岁寒亭赠汪尚和
- ▪ ▪ 别余缙子绅
- ▪ ▪ 送刘伯光
- ▪ ▪ 冬夜偶书
- ▪ ▪ 寄潘南山
- ▪ ▪ 庐陵诗六首正德庚午三月迁户陵尹作。
- ▪ ▪ 游瑞华二首
- ▪ ▪ 其二
- ▪ ▪ 古道
- ▪ ▪ 立春日道中短述
- ▪ ▪ 公馆午饭偶书
- ▪ ▪ 午憩香社寺
- ▪ ▪ 京师诗二十四首
- ▪ ▪ 夜宿功德寺次宗贤
- ▪ ▪ 别方叔贤四首
- ▪ ▪ 白湾六章
- ▪ ▪ 寄隐岩
- ▪ ▪ 香山次韵
- ▪ ▪ 夜宿香山林宗师房次韵二首
- ▪ ▪ 重登黄土脑
- ▪ ▪ 过新溪驿
- ▪ ▪ 梦中绝句
- ▪ ▪ 寄冯雪湖二首
- ▪ ▪ 别湛甘泉二首
- ▪ ▪ 其二
- ▪ ▪ 赠别黄宗贤
- ▪ ▪ 其二
- ▪ ▪ 书杖锡寺
- ▪ ▪ 游清凉寺三首
- ▪ ▪ 归越诗五首
- ▪ ▪ 山中懒睡四首
- ▪ ▪ 题灌山小隐二绝
- ▪ ▪ 六月五章
- ▪ ▪ 送守中至龙盘山中
- ▪ ▪ 龙蟠山中用韵
- ▪ ▪ 瑯琊山中三首
- ▪ ▪ 答朱汝德用韵
- ▪ ▪ 送惟乾二首
- ▪ ▪ 书扇赠从吾
- ▪ ▪ 示诸生三首
- ▪ ▪ 诸用文归用子美韵为别
- ▪ ▪ 题王实夫画
- ▪ ▪ 赠潘给事
- ▪ ▪ 与沅陵郭掌教
- ▪ ▪ 别族太叔克彰
- ▪ ▪ 送胡廷尉
- ▪ ▪ 与郭子全
- ▪ ▪ 登凭虚阁和石少宰韵
- ▪ ▪ 登阅江楼
- ▪ ▪ 狮子山
- ▪ ▪ 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
- ▪ ▪ 滁阳别诸友
- ▪ ▪ 寄浮峰诗社
- ▪ ▪ 栖云楼坐雪二首
- ▪ ▪ 与商贡士二首
- ▪ ▪ 其二
- ▪ ▪ 守文弟归省携其手歌以别之
- ▪ ▪ 书扇面寄馆宾
- ▪ ▪ 用实夫韵
- ▪ ▪ 游牛首山
- ▪ ▪ 送徽州洪侹承瑞
- ▪ ▪ 病中大司马乔公有诗见怀次韵奉答二首
- ▪ ▪ 别希颜二首
- ▪ ▪ 山中示诸生五首
- ▪ ▪ 其二
- ▪ ▪ 四明观白水二首
- ▪ ▪ 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
- ▪ ▪ 又用曰仁韵
- ▪ ▪ 次栾子仁韵送别四首
- ▪ ▪ 书悟真篇答张太常二首
- ▪ ▪ 赣州诗三十六首
- ▪ ▪ 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
- ▪ ▪ 回军上杭
- ▪ ▪ 喜雨三首
- ▪ ▪ 闻曰仁买田霅上携同志待予归二首
- ▪ ▪ 祈雨二首
- ▪ ▪ 还赣
- ▪ ▪ 借山亭
- ▪ ▪ 桶冈和邢太守韵二首
- ▪ ▪ 通天岩
- ▪ ▪ 游通天岩次邹谦之韵
- ▪ ▪ 又次陈惟浚韵
- ▪ ▪ 忘言岩次谦之韵
- ▪ ▪ 圆明洞次谦之韵
- ▪ ▪ 纸索赠漫为赋此遂寄声山泽诸贤
- ▪ ▪ 坐忘言岩问二三子
- ▪ ▪ 留陈惟浚
- ▪ ▪ 号兼留此作三首
- ▪ ▪ 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二首
- ▪ ▪ 夜坐偶怀故山
- ▪ ▪ 怀归二首
- ▪ ▪ 送德声叔父归姚 并序
- ▪ ▪ 示宪儿
- ▪ ▪ 赠陈东川
- ▪ ▪ 江西诗一百二十首
- ▪ ▪ 鄱阳战捷
- ▪ ▪ 书草萍驿二首
- ▪ ▪ 西湖
- ▪ ▪ 寄江西诸士夫
- ▪ ▪ 太息
- ▪ ▪ 宿净寺四首
- ▪ ▪ 归兴
- ▪ ▪ 即事漫述四首
- ▪ ▪ 岩头闲坐漫成
- ▪ ▪ 泊金山寺二首 十月将趋行在
- ▪ ▪ 舟夜
- ▪ ▪ 舟中至日
- ▪ ▪ 阻风
- ▪ ▪ 用韵答伍汝真
- ▪ ▪ 过鞋山戏题
- ▪ ▪ 杨邃庵待隐园次韵五首
- ▪ ▪ 其二
- ▪ ▪ 其三
- ▪ ▪ 其四
- ▪ ▪ 其五
- ▪ ▪ 登小孤书壁
- ▪ ▪ 登蟂矶次草泉心刘石门韵二首 二诗壬戌年作,误入此
- ▪ ▪ 望庐山
- ▪ ▪ 答人问良知二首
- ▪ ▪ 答人问道
- ▪ ▪ 寄题玉芝庵 丙戌
- ▪ ▪ 后中秋望月歌
- ▪ ▪ 书扇示正宪
- ▪ ▪ 其二
- ▪ ▪ 其三
- ▪ ▪ 其四
- ▪ ▪ 其五
- ▪ ▪ 元日雾
- ▪ ▪ 二日雨
- ▪ ▪ 送萧子雍宪副之任
- ▪ ▪ 中秋
- ▪ ▪ 谢二首
- ▪ ▪ 其二
- ▪ ▪ 两广诗二十一首嘉靖丁亥起,平思田之乱
- ▪ ▪ 秋日饮月岩新构别王侍御
- ▪ ▪ 复过钓台
- ▪ ▪ 方思道送西峰
- ▪ ▪ 西安雨中诸生出候因寄德洪汝中并示书院诸生
- ▪ ▪ 三日风
- ▪ ▪ 将游九华移舟宿寺山二首
- ▪ ▪ 立春二首
- ▪ ▪ 游庐山开先寺 〔一〕
- ▪ ▪ 又次壁间杜牧韵
- ▪ ▪ 德洪汝中方卜书院盛称天真之奇并寄及之
- ▪ ▪ 寄石潭二绝
- ▪ ▪ 长生
- ▪ ▪ 南浦道中
- ▪ ▪ 谒伏波庙二首
- ▪ ▪ 山僧
- ▪ ▪ 江上望九华山二首
- ▪ ▪ 观九华龙潭
- ▪ ▪ 庐山东林寺次韵
- ▪ ▪ 又次邵二泉韵
- ▪ ▪ 远公讲经台
- ▪ ▪ 太平宫白云
- ▪ ▪ 书九江行台壁
- ▪ ▪ 又次李佥事素韵
- ▪ ▪ 繁昌道中阻风二首
- ▪ ▪ 破断藤峡
- ▪ ▪ 平八寨
- ▪ ▪ 南宁二首
- ▪ ▪ 诗以嘉之
- ▪ ▪ 诰 命
- ▪ ▪ 奠王阳明先生文 湛若水
- ▪ ▪ 祭阳明先生 黄 绾
- ▪ ▪ 为请复新建伯封爵疏 徐 渭
- ▪ ▪ 江边阻风散步至灵山寺
- ▪ ▪ 泊舟大同山溪间诸生闻之有挟册来寻者
- ▪ ▪ 岩下桃花盛开携酒独酌
- ▪ ▪ 白鹿洞独对亭
- ▪ ▪ 岩城阻风
- ▪ ▪ 阳明先生画像记 徐 阶
- ▪ ▪ 重修阳明先生祠记 邹元标
- ▪ ▪ 重修阳明先生祠碑记 陶望龄
- ▪ ▪ 江上望九华不见
- ▪ ▪ 江施二生与医官陶野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戏作歌
- ▪ ▪ 游九华道中
- ▪ ▪ 芙蓉阁
- ▪ ▪ 王文成公碑 黄道周
- ▪ ▪ 重游无相寺次韵四首
- ▪ ▪ 其二
- ▪ ▪ 其三
- ▪ ▪ 其四
- ▪ ▪ 登莲花峰
- ▪ ▪ 重游无相寺次旧韵
- ▪ ▪ 登云峰望始尽九华之胜因复作歌
- ▪ ▪ 双峰遗柯生乔
- ▪ ▪ 归途有僧自望华亭来迎且请诗
- ▪ ▪ 无相寺金沙泉次韵
- ▪ ▪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
- ▪ ▪ 文殊台夜观佛灯
- ▪ ▪ 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
- ▪ ▪ 劝酒
- ▪ ▪ 重游化城寺二首
- ▪ ▪ 游九华
- ▪ ▪ 风日清朗尽得其胜喜而作歌
- ▪ ▪ 登云峰二三子咏歌以从欣然成谣二首
- ▪ ▪ 有僧坐岩中已三年诗以励吾党
- ▪ ▪ 栖禅寺雨中与惟乾同登
- ▪ ▪ 茶寮纪事
- ▪ ▪ 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
- ▪ ▪ 山中漫兴
- ▪ ▪ 挽潘南山
- ▪ ▪ 和董萝石菜花韵
- ▪ ▪ 天泉楼夜坐和萝石韵
- ▪ ▪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 ▪ ▪ 其二
- ▪ ▪ 春日游齐山寺用杜牧之韵二首
- ▪ ▪ 重游开先寺戏题壁
- ▪ ▪ 贾胡行
- ▪ ▪ 送邵文实方伯致仕
- ▪ ▪ 纪梦 并序
- ▪ ▪ 游落星寺
- ▪ ▪ 游通天岩示邹陈二子
- ▪ ▪ 青原山次黄山谷韵
- ▪ ▪ 睡起偶成
- ▪ ▪ 立春
- ▪ ▪ 游庐山开先寺
- ▪ ▪ 登小孤次陆良弼韵
- ▪ ▪ 月下吟三首
- ▪ ▪ 月夜二首
- ▪ ▪ 雪望四首
- ▪ ▪ 火秀宫次一峰韵三首
- ▪ ▪ 其三
- ▪ ▪ 归怀
- ▪ ▪ 啾啾吟
- ▪ ▪ 居越诗三十四首正德辛巳年归越后作
- ▪ ▪ 归兴二首
- ▪ ▪ 其二
- ▪ ▪ 次谦之韵
- ▪ ▪ 再游浮峰次韵
- ▪ ▪ 夜宿浮峰次谦之韵
- ▪ ▪ 再游延寿寺次旧韵
- ▪ ▪ 碧霞池夜坐
- ▪ ▪ 秋声
- ▪ ▪ 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 ▪ ▪ 月夜二首 与诸生歌于天泉桥
- ▪ ▪ 秋夜
- ▪ ▪ 夜坐
- ▪ ▪ 心渔歌为钱翁希明别号题
- ▪ ▪ 登香炉峰次萝石韵
- ▪ ▪ 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
- ▪ 静心录之十 序说·序跋增补
- ▪ ▪ 阳明先生存稿序 黄 绾
- ▪ ▪ 题传习录后 董 沄
- ▪ ▪ 阳明先生批武经序 胡宗宪
- ▪ ▪ 重刻传习录引 陈九叙
- ▪ ▪ 武经评小引 茅震东
- ▪ ▪ 刻传习录序 焦 竑
- ▪ ▪ 旧本卷首序说 七篇 王文成公全书序 徐 阶
- ▪ ▪ 传习录序 徐 爱
- ▪ ▪ 阳明先生文录序
- ▪ ▪ 阳明先生文录序 钱德洪
- ▪ ▪ 重刻阳明先生文录后语 王 畿
- ▪ ▪ 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序 徐 阶
- ▪ ▪ 刻文录叙说 钱德洪
- ▪ ▪ 〔附〕编校文录及汇刻全书姓氏
- ▪ ▪ 传习录序
- ▪ ▪ 续刻传习录序 钱德洪
- ▪ ▪ 重刻传习录序 聂 豹
- ▪ ▪ 刻阳明先生传习录序 孙应奎
- ▪ ▪ 叙传习录后 蔡汝楠
- ▪ ▪ 传习录序 王宗沐
- ▪ ▪ 重刻阳明先生文集序 闾 东
- ▪ ▪ 重刊阳明先生文录叙 胡宗宪
- ▪ ▪ 王文成公文选序 钟 惺
- ▪ ▪ 钟伯敬评王文成公文选叙 陶珽穉
- ▪ ▪ 重刻大学古本序 聂 豹
- ▪ ▪ 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 王 畿
- ▪ ▪ 重刻阳明先生文粹序 赵贞吉
- ▪ ▪ 书阳明先生语略后 邹元标
- ▪ ▪ 阳明先生道学钞序 李 贽
- ▪ ▪ 阳明先生年谱后语 李 贽
- ▪ ▪ 阳明先生批武经序 徐光启
- ▪ ▪ 阳明先生批武经序 孙元化
- ▪ ▪ 王文成公年谱序 高攀龙
- ▪ ▪ 重刻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序 刘宗周
- ▪ ▪ 阳明传信录小引 刘宗周
- ▪ ▪ 王文成公集序 黄道周
- ▪ ▪ 王阳明先生全集序 徐元文
- ▪ ▪ 王文成公文集原序 马士琼
- ▪ ▪ 四库全书王文成全书总目提要 纪 昀
- ▪ ▪ 王阳明先生书蔬证序 胡 泉
- ▪ ▪ 王阳明集要三种序 严 复
- ▪ ▪ 王文成公全书题辞 章炳麟
- ▪ ▪ 阳明先生传及阳明先生弟子录序 梁启超
- ▪ ▪ 附考:阳明全书成书经过考 钱 明
- ▪ ▪ 一、《语 录》
- ▪ ▪ 二、《文 录》
- ▪ ▪ 三、《续 编》
- ▪ ▪ 四、《附 录》
- ▪ ▪ 客座私祝跋 孙奇逢
- ▪ ▪ 重刻传习录后叙 钱启忠
- ▪ ▪ 阳明近溪语要序 钱谦益
- ▪ 悟真录之一 文录四
- ▪ ▪ 博约说 乙酉
- ▪ ▪ 惜阴说 丙戌
- ▪ ▪ 紫阳书院集序 乙亥
- ▪ ▪ 朱子晚年定论序 戊寅
- ▪ ▪ 赠周莹归省序 乙亥
- ▪ ▪ 赠林典卿归省序 乙亥
- ▪ ▪ 别张常甫序 辛未
- ▪ ▪ 别湛甘泉序 壬申
- ▪ ▪ 序记说 别三子序 丁卯
- ▪ ▪ 赠林以吉归省序 辛未
- ▪ ▪ 送宗伯乔白岩序 辛未
- ▪ ▪ 赠王尧卿序 辛未
- ▪ ▪ 别梁日孚序 戊寅
- ▪ ▪ 大学古本序 戊寅
- ▪ ▪ 礼记纂言序 庚辰
- ▪ ▪ 象山文集序 庚辰
- ▪ ▪ 观德亭记 戊寅
- ▪ ▪ 重修文山祠记 戊寅
- ▪ ▪ 从吾道人记 乙酉
- ▪ ▪ 亲民堂记 乙酉
- ▪ ▪ 赠陆清伯归省序 乙亥
- ▪ ▪ 赠周以善归省序 乙亥
- ▪ ▪ 赠郭善甫归省序 乙亥
- ▪ ▪ 别方叔贤序 辛未
- ▪ ▪ 别王纯甫序 辛未
- ▪ ▪ 别黄宗贤归天台序 壬申
- ▪ ▪ 万松书院记 乙酉
- ▪ ▪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乙酉
- ▪ ▪ 重修山阴县学记 乙酉
- ▪ ▪ 梁仲用默斋说 辛未
- ▪ ▪ 示弟立志说 乙亥
- ▪ ▪ 约斋说 甲戌
- ▪ ▪ 见斋说 乙亥
- ▪ ▪ 矫亭说 乙亥
- ▪ ▪ 谨斋说 乙亥
- ▪ ▪ 夜气说 乙亥
- ▪ ▪ 修道说 戊寅
- ▪ ▪ 自得斋说 甲申
- ▪ ▪ 赠郑德夫归省序 乙亥
- ▪ 悟真录之二 文录五
- ▪ ▪ 杂 著 书汪汝成格物卷 癸酉
- ▪ ▪ 书石川卷 甲戌
- ▪ ▪ 与傅生凤 甲戌
- ▪ ▪ 书王天宇卷 甲戌
- ▪ ▪ 书王嘉秀请益卷 甲戌
- ▪ ▪ 书孟源卷 乙亥
- ▪ ▪ 书杨思元卷 乙亥
- ▪ ▪ 书玄默卷 乙亥
- ▪ ▪ 书顾维贤卷 辛巳
- ▪ ▪ 壁帖 壬午
- ▪ ▪ 书王一为卷 癸未
- ▪ ▪ 书朱守谐卷 甲申
- ▪ ▪ 书诸阳伯卷〔二〕 甲申
- ▪ ▪ 书张思钦卷 乙酉
- ▪ ▪ 书中天阁勉诸生 乙酉
- ▪ ▪ 书朱守乾卷 乙酉
- ▪ ▪ 书正宪扇 乙酉
- ▪ ▪ 书魏师孟卷 乙酉
- ▪ ▪ 书朱子礼卷 甲申
- ▪ ▪ 书林司训卷 丙戌
- ▪ ▪ 书黄梦星卷 丁亥
- ▪ 悟真录之三 外集四
- ▪ ▪ 序 罗履素诗集序 壬戌
- ▪ ▪ 两浙观风诗序 壬戌
- ▪ ▪ 山东乡试录序 甲子
- ▪ ▪ 附山东乡试录 四书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 ▪ ▪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 ▪ ▪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 ▪ ▪ 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 ▪ ▪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 ▪ ▪ 书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 制心垂裕后昆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
- ▪ ▪ 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
- ▪ ▪ 诗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 ▪ 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 ▪ ▪ 春秋 楚子入陈(宣公十一年)楚子围郑 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訑晋师 败绩 楚子灭萧
- ▪ ▪ 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
- ▪ ▪ 礼记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
- ▪ ▪ 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 ▪ ▪ 论人君之心惟在所养
- ▪ ▪ 气候图序 戊辰
- ▪ ▪ 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 戊辰
- ▪ ▪ 表拟唐张九龄上千秋金监录表
- ▪ ▪ 山东乡试录后序
- ▪ ▪ 恩寿双庆诗后序 戊辰
- ▪ ▪ 重刊文章轨范序 戊辰
- ▪ ▪ 五经臆说序 戊辰
- ▪ ▪ 潘氏四封录序 辛未
- ▪ ▪ 送章达德归东雁序 辛未
- ▪ ▪ 寿汤云谷序 甲戌
- ▪ ▪ 文山别集序 甲戌
- ▪ ▪ 金坛县志序 乙亥
- ▪ ▪ 送南元善人观序 乙酉
- ▪ ▪ 送闻人邦允序
- ▪ ▪ 送别省吾林都宪序 戊子
- ▪ 悟真录之四 外集五
- ▪ ▪ 卧马冢记 戊辰
- ▪ ▪ 宾阳堂记 戊辰
- ▪ ▪ 记 兴国守胡孟登生像记 壬戌
- ▪ ▪ 新建预备仓记 癸亥
- ▪ ▪ 平山书院记 癸亥
- ▪ ▪ 何陋轩记 戊辰
- ▪ ▪ 君子亭记 戊辰
- ▪ ▪ 远俗亭记 戊辰
- ▪ ▪ 象祠记 戊辰
- ▪ ▪ 重修月潭寺建公馆记 戊辰
- ▪ ▪ 玩易窝记 戊辰
- ▪ ▪ 东林书院记 癸酉
- ▪ ▪ 应天府重修儒学记 甲戌
- ▪ ▪ 重修六合县儒学记 乙亥
- ▪ ▪ 时雨堂记 丁丑
- ▪ ▪ 重修浙江贡院记 乙酉
- ▪ ▪ 浚河记 乙酉
- ▪ 悟真录之五 外集六
- ▪ ▪ 谕泰和杨茂
- ▪ ▪ 书乐惠卷 庚辰
- ▪ ▪ 书诸阳伯卷 戊寅
- ▪ ▪ 书陈世杰卷 庚辰
- ▪ ▪ 书佛郎机遗事 庚辰
- ▪ ▪ 刘氏三子字说 乙亥
- ▪ ▪ 说杂著 白说字贞夫说 乙亥
- ▪ ▪ 南冈说 丙戌
- ▪ ▪ 悔斋说 癸酉
- ▪ ▪ 题汤大行殿试策问下 壬戌
- ▪ ▪ 示徐曰仁应试 丁卯
- ▪ ▪ 龙场生问答 戊辰
- ▪ ▪ 论元年春王正月 戊辰
- ▪ ▪ 书东斋风雨卷后 癸酉
- ▪ ▪ 竹江刘氏族谱跋 甲戌
- ▪ ▪ 书察院行台壁 丁丑
- ▪ ▪ 谕俗四条 丁丑
- ▪ ▪ 题遥祝图 戊寅
- ▪ ▪ 题寿外母蟠桃图 庚辰
- ▪ ▪ 题梦槎奇游诗卷 乙酉
- ▪ ▪ 为善最乐文 丁亥
- ▪ ▪ 客坐私祝 丁亥
- ▪ ▪ 书徐汝佩卷 癸未
- ▪ 悟真录之六 外集七
- ▪ ▪ 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 甲戌
- ▪ ▪ 程守夫墓碑 甲申
- ▪ ▪ 祭洪襄惠公文
- ▪ ▪ 平乐同知尹公墓志铭 癸亥
- ▪ ▪ 祭吴东湖文 丁亥
- ▪ ▪ 祭永顺宝靖土兵文 戊子
- ▪ ▪ 祭军牙六纛之神文 戊子
- ▪ ▪ 祭南海文 戊子
- ▪ ▪ 墓志铭 墓表 墓碑传碑 赞箴 祭文 易直先生墓志 壬戌
- ▪ ▪ 陈处士墓志铭 癸亥
- ▪ ▪ 祭杨士鸣文 丙戌
- ▪ ▪ 祭元山席尚书文 丁亥
- ▪ ▪ 祭六世祖广东参议性常府君文 戊子
- ▪ ▪ 祭国子助教薛尚哲文 甲申
- ▪ ▪ 祭朱守忠文 甲申
- ▪ ▪ 三箴
- ▪ ▪ 南镇祷雨文 癸亥
- ▪ ▪ 明封刑部主事浩齐陵君墓碑志 丙子
- ▪ ▪ 祭外舅介庵先生文 辛巳
- ▪ ▪ 祭文相文
- ▪ ▪ 又祭徐曰仁文 甲申
- ▪ ▪ 徐昌国墓志 辛未
- ▪ ▪ 凌孺人杨氏墓志铭 乙亥
- ▪ ▪ 文橘庵墓志 乙亥
- ▪ ▪ 登仕郎马文重墓志铭 丙子
- ▪ ▪ 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
- ▪ ▪ 赠翰林院编修湛公墓表 壬申
- ▪ ▪ 节庵方公墓表 乙酉
- ▪ ▪ 太傅王文恪公传 丁亥
- ▪ ▪ 平茶寮碑 丁丑
- ▪ ▪ 平浰头碑 丁丑
- ▪ ▪ 田州立碑 丙戌
- ▪ ▪ 田州石刻
- ▪ ▪ 陈直夫南宫像赞
- ▪ ▪ 瘗旅文 戊辰
- ▪ ▪ 祭郑朝朔文 甲戌
- ▪ ▪ 祭浰头山神文 戊寅
- ▪ ▪ 祭徐曰仁文 戊寅
- ▪ ▪ 祭孙中丞文 己卯
- ▪ 悟真录之七 续编一
- ▪ ▪ 大学问
- ▪ ▪ 教条示龙场诸生
- ▪ ▪ 立志
- ▪ ▪ 勤学
- ▪ ▪ 改过
- ▪ ▪ 责善
- ▪ ▪ 五经臆说十三条〔一〕
- ▪ 悟真录之八 续编三
- ▪ ▪ 教场石碑
- ▪ ▪ 铭一首
- ▪ ▪ 箴一首
- ▪ ▪ 书韩昌黎与太颠坐叙
- ▪ ▪ 春郊赋别引
- ▪ ▪ 书宋孝子朱寿昌孙教读源卷
- ▪ ▪ 书汪进之卷
- ▪ ▪ 书赵孟立卷
- ▪ ▪ 书李白骑鲸
- ▪ ▪ 书三酸
- ▪ ▪ 自劾不职以明圣治事疏
- ▪ ▪ 乞恩表扬先德蔬
- ▪ ▪ 辨诛遗奸正大法以清朝列蔬
- ▪ ▪ 书同门科举题名录后
- ▪ ▪ 告谕庐陵父老子弟
- ▪ ▪ 庐陵县公移
- ▪ ▪ 阳朔知县杨君墓志铭
- ▪ ▪ 刘子青墓表
- ▪ ▪ 祭刘仁征主事
- ▪ ▪ 祭陈判官文
- ▪ ▪ 祭张广溪司徒
- ▪ 悟真录之九 续编四
- ▪ ▪ 送方寿卿广东佥宪序
- ▪ ▪ 提牢厅壁题名记
- ▪ ▪ 重修提牢厅司狱司记
- ▪ ▪ 贺监察御史姚应隆考绩推恩序
- ▪ ▪ 送绍兴佟太守序
- ▪ ▪ 送张侯宗鲁考最还治绍兴序
- ▪ ▪ 澹然子序 有诗
- ▪ ▪ 送黄敬夫先生佥宪广西序
- ▪ ▪ 寿杨母张太孺人序
- ▪ ▪ 对菊联句序
- ▪ ▪ 东曹倡和诗序
- ▪ ▪ 豫轩都先生八十受封序
- ▪ ▪ 序
- ▪ ▪ 鸿泥集序
- ▪ ▪ 性天卷诗序
- ▪ ▪ 送陈怀文尹宁都序
- ▪ ▪ 送骆蕴良潮州太守序
- ▪ ▪ 高平县志序
- ▪ ▪ 送李柳州序
- ▪ ▪ 送吕丕文先生少尹京丞序
- ▪ ▪ 庆吕素庵先生封知州序
- ▪ ▪ 祭外舅介阉先生文
- ▪ ▪ 祭张淑人文
- ▪ 悟真录之十 补 录
- ▪ ▪ 书明道延平语 附跋
- ▪ ▪ 武经七书平 《孙子》 始计第一
- ▪ ▪ 作战第二
- ▪ ▪ 攻谋第三
- ▪ ▪ 军始〔一〕第四
- ▪ ▪ 虚实第六
- ▪ ▪ 军争第七
- ▪ ▪ 九变第八
- ▪ ▪ 行军第九
- ▪ ▪ 地形第十
- ▪ ▪ 送日东正使了庸和尚归国序
- ▪ ▪ 旧本未刊语录诗文汇辑 传习录拾遗 五十一条
- ▪ ▪ 语录 四条
- ▪ ▪ 励士第六
- ▪ ▪ 《三略》
- ▪ ▪ 校勘记
- ▪ ▪ 竹桥黄氏续谱序
- ▪ ▪ 重修宋儒黄文肃公斡家谱序
- ▪ ▪ 并赠世派歌
- ▪ ▪ 大学古本傍释 序已收录《阳明全书》
- ▪ ▪ 大学古本原序
- ▪ ▪ 新安吴氏家谱序
- ▪ ▪ 九地第十一
- ▪ ▪ 火攻第十二
- ▪ ▪ 用间第十三
- ▪ ▪ 《吴子》
- ▪ 悟真录之十一 世德纪
- ▪ ▪ 传 王性常先生传
- ▪ ▪ 遁石先生传 胡 俨
- ▪ ▪ 槐里先生传 戚澜
- ▪ ▪ 竹轩先生传 魏瀚
- ▪ ▪ 海日先生墓志铭 杨一清
- ▪ ▪ 海日先生行状 陆深
- ▪ ▪ 谢江广诸当道书
- ▪ ▪ 阳明先生墓志铭 湛若水
- ▪ ▪ 遇丧于贵溪书哀感
- ▪ ▪ 书稽山感别卷
- ▪ ▪ 祭 文 亲友祭文 九篇
- ▪ ▪ 有司祭文 三篇
- ▪ ▪ 门人祭文 十五篇
- ▪ ▪ 师服问
- ▪ ▪ 讣告同门
- ▪ ▪ 再谢汪诚斋书
- ▪ ▪ 再谢储谷泉书
- ▪ ▪ 丧纪
- ▪ 悟真录之十二 世德纪 附录
- ▪ ▪ 田石平记 费宏
- ▪ ▪ 阳明先生画像记 徐阶
- ▪ ▪ 重修阳明王先生祠记 李春芳
- ▪ ▪ 平宁藩事略 蔡 文
- ▪ ▪ 荫子咨呈 蔡 文
- ▪ ▪ 处分家务题册 黄宗明
- ▪ ▪ 同门轮年抚孤题单 薛 侃
- ▪ ▪ 请恤典赠谥疏
- ▪ ▪ 辨明功罚疏 薛 侃
- ▪ ▪ 请从祀疏 薛 侃
- ▪ ▪ 题赠谥疏 薛 侃
- ▪ ▪ 题遣官造葬照会 薛 侃
- ▪ ▪ 祭葬扎付 薛 侃
- ▪ ▪ 江西奏复封爵咨 任士凭
- ▪ ▪ 浙江巡抚奏复封爵疏 王得春
- ▪ ▪ 辨忠谗以定国是疏 陆 澄刑部主事时上
- ▪ ▪ 明军功以励忠勤疏 门人黄绾光禄寺少卿时作
- ▪ ▪ 地方疏 霍韬
- ▪ ▪ 征宸濠反间遗事 钱德洪
- ▪ ▪ 阳明先生平浰头记 费宏
- ▪ ▪ 移置阳明先生石刻记 费宏
- ▪ ▪ 阳明王先生报功祠记 费宏
- ▪ ▪ 题请会议复爵疏 王得春
- ▪ ▪ 会议复爵疏 杨 博
- ▪ ▪ 再议世袭大典 杨 博
- ▪ 顺生录之一 别录一
- ▪ ▪ 给由疏
- ▪ ▪ 陈言边务疏
- ▪ ▪ 乞养病疏
- ▪ ▪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
- ▪ ▪ 自劾乞休疏
- ▪ ▪ 乞养病疏
- ▪ ▪ 谏迎佛疏 稿具未上
- ▪ ▪ 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
- ▪ ▪ 谢恩疏
- ▪ ▪ 参失事官员疏
- ▪ ▪ 类奏擒斩功次疏
- ▪ ▪ 闽广捷音疏
- ▪ ▪ 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
- ▪ ▪ 攻治盗贼二策疏
- ▪ ▪ 添设清平县治疏
- ▪ ▪ 疏通盐法疏
- ▪ 顺生录之二 别录二
- ▪ ▪ 奏疏二议夹剿兵粮疏
- ▪ ▪ 南赣擒斩功次疏
- ▪ ▪ 议夹剿方略疏
- ▪ ▪ 换敕谢恩疏
- ▪ ▪ 交收旗牌疏
- ▪ ▪ 议南赣商税疏
- ▪ ▪ 升赏谢恩疏
- ▪ ▪ 横水桶冈捷音疏
- ▪ ▪ 立崇义县治疏
- ▪ 顺生录之三 别录三奏疏三
- ▪ ▪ 三省夹剿捷音疏
- ▪ ▪ 辞免升荫乞以原职致仕疏
- ▪ ▪ 再议崇义县治疏
- ▪ ▪ 再议平和县治疏
- ▪ ▪ 再请疏通盐法疏
- ▪ ▪ 升萌谢恩疏
- ▪ ▪ 乞放归田里疏
- ▪ ▪ 乞休致疏
- ▪ ▪ 移置驿传疏
- ▪ ▪ 浰头捷音疏
- ▪ ▪ 添设和平县治疏
- ▪ 顺生录之四 别录四奏疏四
- ▪ ▪ 处置官员署印疏
- ▪ ▪ 二乞便道省葬疏
- ▪ ▪ 飞报宁王谋反疏
- ▪ ▪ 再报谋反疏
- ▪ ▪ 乞便道省葬疏
- ▪ ▪ 奏闻宸濠伪造檄榜疏
- ▪ ▪ 留用官员疏
- ▪ ▪ 江西捷音疏
- ▪ ▪ 擒获宸濠捷音疏
- ▪ ▪ 奏闻益王助军饷疏
- ▪ ▪ 旱灾疏
- ▪ ▪ 请止亲征疏
- ▪ ▪ 奏留朝觐官疏
- ▪ ▪ 奏闻淮王助军饷疏
- ▪ ▪ 恤重刑以实审伍疏
- ▪ ▪ 处置从逆官员疏
- ▪ ▪ 处置府县从逆官员疏
- ▪ ▪ 收复九江南康参失事官员疏
- ▪ 顺生录之五 别录五奏疏五
- ▪ ▪ 剿平安义判党疏
- ▪ ▪ 乞便道归省疏
- ▪ ▪ 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
- ▪ ▪ 再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
- ▪ ▪ 巡抚地方疏
- ▪ ▪ 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弭灾变疏
- ▪ ▪ 计处地方疏
- ▪ ▪ 水灾自劾疏
- ▪ ▪ 重上江西捷音疏
- ▪ ▪ 四乞省葬疏
- ▪ ▪ 开豁军前用过钱粮疏
- ▪ ▪ 征收秋粮稽迟待罪疏
- ▪ 顺生录之六 别录六奏疏六
- ▪ ▪ 辞巡抚兼任举能自代疏
- ▪ ▪ 辞免重任乞恩养病疏
- ▪ ▪ 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
- ▪ ▪ 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
- ▪ ▪ 地方紧急用人疏
- ▪ ▪ 地方急缺官员疏
- ▪ ▪ 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
- ▪ 顺生录之七 别录七奏疏七
- ▪ ▪ 举能抚治疏
- ▪ ▪ 边方缺官荐才赞理疏
- ▪ ▪ 八寨断藤峡捷音疏
- ▪ ▪ 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
- ▪ ▪ 查明岑邦相疏
- ▪ ▪ 奖励赏赍谢恩疏
- ▪ ▪ 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
- ▪ ▪ 征剿稔恶瑶贼疏
- ▪ 顺生录之八 年谱一
- ▪ ▪ 自成化王辰始生至正德戊寅征赣
- ▪ 顺生录之九 年谱二
- ▪ ▪ 自正德己卯在江西至正德辛巳归越
- ▪ 顺生录之十 年谱三
- ▪ ▪ 自嘉靖壬午在越至嘉靖己丑丧归越
- ▪ 顺生录之十一 年谱附录一
- ▪ ▪ 自嘉靖庚寅建精舍于天真山至隆庆丁卯复伯爵
- ▪ 顺生录之十二 年谱附录二
- ▪ ▪ 年谱旧序至论年谱书
- ▪ ▪ 阳明先生年谱序 钱德洪
- ▪ ▪ 阳明先生年谱考订序 罗洪先
- ▪ ▪ 刻阳明先生年谱序 王 畿
- ▪ ▪ 又 胡 松
- ▪ ▪ 又 王宗沐
- ▪ ▪ 论年谱书 邹守益
- ▪ ▪ 论年谱书凡九首 罗洪先
- ▪ ▪ 答论年谱书 凡十首 钱德洪
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照得先因宁王图危宗社,兴兵作乱,劫夺江西都、布、按三司并南昌府县大小衙门印信。臣随调集各府官军民快于本年七月二十日攻复省城,当于府内搜获前项印信,共计一百六颗到臣收候,已经捷报外,今照宁王已擒,余党诛戮,地方幸已稍宁,所有三司府县衙门,俱系钱量刑名军马城池等项重务,关涉匪轻。况今兵乱之后,人民困苦,不可一日缺官干办抚辑。但三司等官俱系被胁有罪人数,若待别除官员到日,非惟人心惶惑,抑且事无统纪。臣遵照钦奉敕谕便宜事理,将三司印信,布政司暂令布政使胡濂,按察司暂令按察使杨璋,各戴罪护管,随该新任参议周文光,按察使伍文定先后到任,各已替管外,其都司暂令都指挥马骥,提学道关防令副使唐锦,南昌道印信令佥事王畴,南昌府印信令知府郑瓛,南、新二县印信令知县陈大道、郑公奇,各戴罪暂且管理外,及照南昌前、左二卫并各抚所衙门印信,俱各无官管理。除用木匣收盛,封发按察司,仍候事宁有官之日,该司径发掌管外,缘系处置官员署印以安地方事理,为此具本题知。
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照得先准吏部咨 :“该臣奏称:‘以父老祖丧,屡疏乞休,未蒙怜准。近者奏命扶疾赴闽,意图了事,即从彼地冒罪逃归。旬日之前,亦已具奏。不意行至中途,遭值宁府反叛,系国家大变,臣子之义,不容舍之而去。又阖省抚巡方面等官,无一人见在者,天下事机,间不容发,故复忍死,暂留于此,而为牵制攻讨之图;俟命帅之至,即从初心,死无所避。臣思祖母自幼鞠育之恩,不及一面为诀,每一号恸,割裂昏殒,日加尪瘠,仅存残喘。母丧权厝祖墓之侧,今葬祖母,亦欲因此改葬。臣父衰老日甚,近因祖丧,哭泣过节,见亦病卧苫庐。臣今扶病,驱驰兵革,往来于广信、南昌之间。广信去家不数日,欲从其地不时乘间抵家一哭,略为经画葬事,一省父病。臣区区报国血诚上通于天,不辞灭宗之祸,不避形迹之嫌,冒非其任,以勤国难,亦望朝廷鉴臣此心,不以法例绳下。使臣得少伸乌鸟之痛,臣之感恩,死且图报,抢攘哀控,不知所云’等因。具本奏奉圣旨 :‘王守仁奉命巡视福建,行至丰城,一闻宸濠反叛,忠愤激烈,即便倡率所在官司起集义兵,合谋剿杀,气节可嘉,已有旨著督兵讨贼,兼巡抚江西地方。所奏省亲事情,待贼平之日来说。该部知道,钦此 。’”
备咨到臣,除钦遵外,近照宁王逆党皆已仰赖皇上神武,庙堂神算,悉就擒获。地方亦已平靖,百姓室家相庆,得免征调之苦,复有更生之乐,莫不感激洪恩,沾被德泽。独臣以父病日深,母丧未葬之故,日夜哀苦,忧疾转剧。犬马驱驰之劳,不足齿录,而乌鸟迫切之情,实可矜悯。已蒙前旨,许“待贼平之日来说 ”,故敢不避斧钺,复伸前请。伏望皇上仁覆曲成,容臣暂归田里,一省父病,经纪葬事,臣不胜哀恳苦切祈望之至!
十四年六月十九日
正德十四年六月初五日,节该钦奉敕 :“福州三卫军人进贵等胁众谋反,特命尔暂去彼处地方会同查议处置,参奏定夺,钦此 。”钦遵,臣于本月初九日,自赣州启行,至本月十五日行至丰城县,地名黄土脑。据该县知县等官顾佖等禀称,本月十四日宁府称乱,将孙都御史、许副使并都司等官杀死;巡按及三司、府、县大小官员不从者俱被执缚,不知存亡;各衙门印信尽数收去,库藏搬抢一空;见监重囚俱行释放;舟楫蔽江而下,声言直取南京,一面分兵北上。各官皆来沮臣不宜轻进。其时臣尚未信,然逃乱之民果已四散奔溃,人情汹汹,臣亦自顾单旅危途,势难复进。方尔回程,随有兵卒千余已夹江并进,前来追臣。偶遇北风大作,臣亦张疑设计,整舟安行;兵不敢逼,幸而获免。
本月十八日,回至吉安府,据知府伍文定等禀称,地方无主,乞留暂回区画。远近军民亦皆遮拥呼号。随据临江府并新淦、丰城、奉新等县各差人飞报,宁府遣兵四出攻掠,拘收印信,及拿掌印官员,调取兵快,水兑粮船尽被驱胁而去等因。臣奉前旨,欲遂径往福建。但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若彼顺流东下,万一南都失备,为彼所袭,彼将乘胜北趋,旬月之间,必且动摇京辅。如此,则胜负之算未有所归,此诚天下安危之大机。虑念及此,痛心寒骨,义不忍舍之而去。故遂入城抚慰军民,督同知府等官伍文定等调集兵粮,号召义勇。又约会致仕乡官右副都御史王懋中;养病评事罗侨等,与之定谋设策,收合涣散之心,作起忠义之气;相机乘间,务为蹑后之图,共成犄角之势,牵其举动,而使进不得前,捣其巢穴,而使退无所据。日望天兵之速至,庶解东南之倒悬。伏望皇上省愆咎己,命将出师。因难兴邦,未必非此。
臣以弱劣多病,屡疏乞休,况此地方之责,本亦非臣之任。今兹扶病赴闽,实亦意图便道归省。临发之前,已具哀恳。赍奏之人去才数日,适当君父之急,不忍失此事机,姑复暂留,期纾国难。候区画少定,各官略可展布,朝廷命师一临,亦遂遵照前旨,入闽了事,就彼归看父疾。进不避嫌,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于主,臣之心也。直行其报国之诚而忘其缓命之罪,求伸其哀痛之情而甘冒弃职之诛,臣之罪也。
窃照都御史王懋中,评事罗侨,忠义自许,才识练达;知府伍文定,果捷能断,忠勇有谋。累立战功,皆抑而不赏。久淹外郡,实屈而未伸。今江西阖省见无一官,若待他求,缓无所及;乞遂将各官授以紧要职任,庶可责之拯溺救焚,其余若裁革兵备副使罗循,养病副使罗钦德,郎中曾直,御史周鲁,同知郭祥鹏,省亲进士郭持平,驿丞李中、王思等,虽皆本土之人,咸秉忠贞之节,况亦见在同事,当多难之日,事宜从权,庶克有济。
再照宁府逆谋既著,彼若北趋不遂,必将还取两浙,南扰湖、湘,窥留都以断南北,收闽、广以益军资。若不即为控制,急遣重兵,必将噬脐无及。
又照抚州府知府陈槐,临江府知府戴德孺,赣州府知府邢珣,袁州府知府徐琏,宁都县知县王天与,丰城县知县顾佖,新淦县知县李美,奉新县知县刘守绪,泰和县知县李楫,南安府同知朱宪,赣州府同知夏克义,龙泉县知县陈允谐,及阖省各官今见在者,乞敕吏部就于其中推补本省方面知府兵备等官,庶可速令供职。其有城守之责者,亦各量升职衔,重其权势,使可展布。
又照南、赣军饷,惟资盐商诸税。近因户部奏革,顾募之兵无所仰给,悉已散遣。今未两月,即遇此变,复欲召募,将倚何资?辄复遵依敕旨,便宜事理,仍旧举行。然亦缓不及济,必须先于两广积储军饷数内量借一十余万,庶几军众可集,地方有赖,国难可平。
缘系飞报地方谋反重情事理,为此具本专差舍人来仪亲赍,谨题请旨。
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
节该钦奉敕福州三卫云云,缘系飞报地方谋反重情事理,为此具本,先于本月十九日专差舍人来仪奏报外;但叛党方盛,恐中途为所拦截,合再具本专差舍人任光亲赍,谨题请旨。
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
臣以父老祖丧,屡疏乞休,未蒙怜准。近者奉命扶疾赴闽,意图了事,即从此地冒罪逃归。旬日之前,亦已具奏。不意行至中途,遭值宁府反叛。此系国家大变,臣子之义不容舍之而去。又阖省抚巡方面等官,无一人见在者。天下事机间不容发,故复忍死暂留于此,为牵制攻讨之图。俟命师之至,即从初心,死无所避。
臣思祖母自幼鞠育之恩,不及一面为诀,每一号恸,割裂昏殒,日加尪瘠,仅存残喘。母丧权厝祖墓之侧,今葬祖母,亦欲因此改葬。臣父衰老日甚,近因祖丧,哭泣过节,见亦病卧苫庐。臣今扶病,驱驰兵革,往来于广信、南昌之间。广信去家不数日,欲从其地不时乘间抵家一哭,略为经画葬事,一省父病。
臣区区报国血诚上通于天,不辞灭宗之祸,不避形迹之嫌,冒非其任以勤国难,亦望朝廷鉴臣之心,不以法例绳缚,使臣得少伸乌鸟之痛。臣之感恩,死且图报。抢攘哀控。不知所云。
缘系恳乞天恩便道省葬事理,为此具本奏闻。
十四年七月初五日
正德十四年七月初一日,据吉安府知府伍文定申准领哨通判杨昉,千户萧英,在于墨潭地方捉获宁府赍檄榜官赵承芳等二十员名解送到臣。看得檄榜妄言惑众,讥讪主上,当即毁裂。又以事合闻奏,随即固封以进,审据赵承芳供系南昌府学教授。
六月十三日宁府生日,次日各官谢宴,突起反谋,杀死孙都御史、许副使,囚死黄参议、马主事,其余大小职官胁从不遂者俱被监禁,追夺印信,放囚劫库,邀截兑米,分遣逋寇四散摽掠。声言要取南京,就往北京。十六日亲出城外迎取安福县举人刘养正,十七日迎取致仕都御史李士实,该入府内,号称军师、太师名目。二十一日将原禁各官放回各司,差人看守。二十二日令承芳并参政季斅代赍伪檄榜文,赴丰城、吉安、赣州、南安并王都御史及广东、南雄等处,俱各不写正德年号,止称大明己卯岁。比承芳等不合怕死及因妻子被拘,旗校管押,只得依听,赍至墨池地方。蒙本院防哨官兵将承芳等拿获。
随审季斅,供系先任南安府知府,近升广西参政,装带家小由水路赴任,行至省城,适遇宁王生日,传令庆贺。次日随众谢宴,变起仓卒,俱被监禁。比斅自分死国,因妻女在船,写书令妻要死夫、女俱死母。后因看守愈严,求死不遂。至二十一日放回本船,懵死良久方苏。二十二日,又将妻女拘执,急呼斅进府,将前伪檄榜差旗校十二人督押斅与承芳代赍。斅计欲投赴军门,脱身报效,不期官兵执送前来等因。
案照先为飞报地方谋反重情事,已经二次差人具奏去后,今审据前因,参照宁王不守藩服,敢此称乱,睥睨神器,指斥乘舆,擅杀大臣,放囚劫库,稔不韪之罪,犯无将之诛。致仕都御史李士实恩遇四朝,实托心膂,举人刘养正旧假恬退之名,新叨录用之典,今皆反面事仇,为之出谋发虑,既同狗彘之行,难道斧钺之诛。参政季斅,教授赵承芳,义未决于舍生,令已承于捧檄,但暴虐之威恐动于中,鹰犬之徒钤制于外,在法固所当罪,据情亦有可悯。除将赵承芳、季斅监禁,一面檄召兵民,随机应变,竭力讨贼,一应事宜,陆续奏闻处置外。
臣闻多难兴邦,殷忧启圣。陛下在位一十四年,屡经变难,民心骚动。尚尔巡游不已,致宗室谋动干戈,冀窃大宝。且今天下之觊觎,岂特一宁王;天下之奸雄,岂特在宗室。言念及此,懔骨寒心。昔汉武帝有轮台之悔,而天下向治;唐德宗下奉天之诏,而士民感泣。伏望皇上痛自刻责,易辙改弦,罢出奸谀以回天下豪杰之心,绝迹巡游以杜天下奸雄之望,定立国本,励精求治,则太平尚有可图,群臣不胜幸甚。为此具本,并将伪檄一纸封固,专差舍人秦沛亲赍,谨题请旨。
十四年七月初五日
照得江西宁府谋反,据城练兵,分兵攻劫,囚禁方面官员,有操戈向阙之势。此君父之大难,臣子愤心之日也。臣在吉安地方调兵讨贼,四路阻绝,并无堪用官员。适遇钦差两广清军御史谢源,刷卷御史伍希儒各赴京复命,道经该府,不能前进。各官奋激,思效力讨贼以报朝廷,臣亦思军务紧急,各官俱有印敕,方便行事,遂留军前,同心戮力,经济大难。待事宁之日,赴京复命。缘系留用官员事理,未敢擅便,为此具本请旨。
十四年七月三十日
照得先因宁王图危宗社,兴兵作乱,已经具奏,请兵征剿外。随看得宁王阴谋不轨,已将十年,畜养死士二万余人,招诱四方盗贼渠魁亦以万数。举事之日,复驱其护卫党与并胁从之徒又六七万人,虐焰张炽。臣以百数疲弱之卒,势不敢轻举骤进,乃退保吉安。姑为牵制之图。
时远近军民劫于宁王之积威,道路以目,莫敢出声。臣一面督率吉安府知府伍文定等调集军民兵快,召募四方报效义勇之士,会计一应解留钱粮,支给粮赏,造作军器战船,奏留公差回任监察御史谢源、伍希儒分职任事。一面约会该府乡官先任右副都御史致仁王懋中,养病痊可编修邹守益,刑部郎中曾直,评事罗侨,丁忧监察御史张龟山,先任浙江佥事今赴部调用刘蓝,省亲进士郭持平,军门参谋驿丞王思、李中,先任福建按察使致仕刘逊,先任参政致仕黄绣,先任嘉兴府知府闲住刘昭等,相与激发忠义,譬谕祸福,移檄远近,布朝廷之深仁,暴宁王之罪恶。于是豪杰响应,人始思奋。区画旬日,官兵稍稍四集。
时宁王声言先取南京。臣虑南京尚未有备,恐一时为彼所袭,乃先张疑兵于丰城,示以欲攻之势。故宁王先遣兵出攻南康、九江诸处,而自留居省城以御臣。至是七月初二日,探知臣等兵尚未集,乃留兵万余,属其心腹、宗支、郡王、仪宾、内官并伪授都督、都指挥等官使守江西省城,而自引兵向阙。
臣昼夜促各郡兵期以本月十五日会临江之樟树,而身督知府伍文定等兵径下。于是知府戴德孺引兵自临江来,知府徐琏引兵自袁州来,知府邢珣引兵自赣州来,通判胡尧元、童琦引后自瑞州来,通判谭储,推官王暐、徐文英,新淦知县李美,泰和知县李楫,宁都知县王天与,万安知县王冕,亦各以其兵来赴。
十八日遵至丰城,分布哨道:使知府伍文定为一哨,攻广润门入;知府邢珣为二哨,攻顺化门入;知府徐琏攻惠民门入;知府戴德孺攻永和门入;通判胡尧元、童琦攻章江门入;知县李美攻德胜门入;都指挥余恩攻进贤门入;通判谭储、推官王暐、知县李楫、王天与、王冕等各以其兵乘七门之衅,傍夹攻击,以佐其势。是日得谍报宁王伏兵千余于新旧坟厂,以备省城之援。臣乃遣奉新知县刘守绪、典史徐诚领兵四百,从间道夜袭破之,以摇城中。
十九日发市汊。臣乃大誓各军,申布朝廷之威,再暴宁王之恶,约诸将一鼓而附城,再鼓而登,三鼓而不克诛伍,四鼓而不克斩将。已誓,莫不切齿痛心,踊跃激愤。薄暮齐发。二十日黎明,各至信地。
先是城中为备甚严,滚木、灰瓶、火炮、石弩、机毒之械无不毕具。及臣所遣兵已破新旧坟厂,败溃之卒皆奔告城中,城中已惊惧。至是复闻我师四面骤集,皆震骇夺气。我师乘其动摇,呼噪并进,梯絙而登。城中之兵土崩瓦解,皆倒戈退奔。城遂破。擒其居守宜春王拱樤及伪太监万锐等千有余人。宁王宫中眷属闻变,纵火自焚,延及居民房屋。臣当令各官分道救火,抚定居民,散释胁从,封府库,谨关防,搜获原被劫收大小衙门印信九十六颗,三司胁从官布政使胡濂,参政刘斐,参议许效廉,副使唐锦,佥事赖凤,都指挥王玘等,皆自首投罪。除将擒斩功次发御史谢源、伍希儒权令审验纪录,一应事宜,查审明白,陆续具奏;及一面分兵四路,追蹑宁王向往,相机擒剿,另行奏报外。
窃照宁王逆焰熏天,众号一十八万,屠城破郡,远近震慑。今其猖獗已一月有余,而四方赴难之师尚未有一人应者。前项领哨各官及监军御史,本主养病、丁忧、致仕等官,皆从臣起于颠沛危急之际,并心协谋,倡率义勇,陷阵先登,以克破此坚城,据其巢穴。此虽臣子职分当然,亦其激切痛愤之本心。但当此物情暌二动摇之日,非赏罚无以鼓士气。今逆贼杀人如草芥,又挟其厚货,赏赍所及,一人动以千万。伏愿皇上处变从权,速将前项各官量加升赏,以励远近。事势难为之日,覆宗灭族之祸,臣且不避,况敢避邀赏之嫌乎?
缘系捷音事理,为此具本,专差千户詹明亲赍,谨具题知。
十四年七月三十日
照得先因宁王图危宗社,兴兵作乱,已经具奏请兵征剿外。随看得宁王虐焰张炽,臣以百数疲弱之卒,未敢轻举骤进,乃退保吉安,姑为牵制之图。时远近军民劫于宁王之积威,道路以目,莫敢出声。臣一面督率吉安府知府伍文定等调集军民兵快,召募四方报效义勇之士,奏留监察御史谢源、伍希儒分职任事,一面约会该府乡官都御史王懋中,编修邹守益,郎中曾直,评事罗侨,监察御史张龟山,佥事刘蓝,进士郭持平,参谋驿丞王思、李中,按察使刘逊,参政黄绣,知府刘昭等,相与激发忠义,移檄远近,布朝廷之深仁,暴宁王之罪恶。于是豪杰响应,人始思奋。时宁王声言先取南京。臣虑南京尚未有备,恐为所袭,乃先张疑兵于丰城,示以欲攻之势。故宁王先遣兵出攻南康、九江,而自留居省城以御臣。至七月初二日,探知臣等兵尚未集,乃留兵万余,使守江西省城,而自引兵向阙。臣昼夜促兵,期以本月十五日会临江之樟树;而身督知府伍文定等兵径下。于是知府戴德孺、徐琏、邢珣,通判胡尧元、童琦、谈储,推官王暐、徐文英,知县李美、李楫、王天与、王冕各以其兵来赴。十八日遂至丰城,分哨道:使知府伍文定等进攻广润等七门。是日得谍报,宁王伏兵千余于新旧坟厂,以援省城。臣乃遣奉新知县刘守绪等从间道夜袭破之,以摇城中。十九日,发市汊,大誓各军,申布朝廷之威,再暴宁王之恶,莫不切齿痛心,踊跃激愤;薄暮出发。二十日黎明,各至信地。先是城中为备甚严,滚木、灰瓶、火炮、机械无不毕具。臣所遣兵已破新旧坟厂,败溃之卒皆奔告城中,城中皆已惊惧。至是复闻我师四面骤集,益震骇夺气。我师乘其动摇,呼噪并进,梯絙而登。城中之兵皆倒戈退奔,城遂破;擒其居首宜春王拱樤及伪太监万锐等千有余人。宁王宫中眷属闻变,纵火自焚,延及居民房屋。臣当令各官分道救火,散释胁从,封府库,谨关防,以抚军民。除将擒斩功次发御史谢源、伍希儒权令审验纪录,及一面分兵四路追蹑宁王向往,相机擒剿,于本月二十二日已经具题外。当于本日据谍报及据安庆逃回被虏船户十余人报称,宁王于十六日攻围安庆未下,自督兵夫运士填堑,期在必克。是日有守城军门官差人来报,赣州王都堂已引兵至丰城,城中军民震骇,乞作急分兵归援。宁王闻之大恐,即欲回舟。因太师李士实等阻劝,以为必须径往南京,既登大宝,则江西自服。宁王不应。次日,遂解安庆之围。移兵泊阮子江,会议先遣兵二万归援江西,宁王亦自后督兵随来等因。
先是臣等驻兵丰城,众议安庆被围,宜引兵直趋安庆。臣以九江、南康皆已为贼所据,而南昌城中数万之众,精悍亦且万余,食货充积,我兵若抵安庆,贼必回军死斗,安庆之兵仅仅自守,必不能援我于湖中,南昌之兵绝我粮道,而九江、南康之贼合势挠蹑,四方之援又不可望,事难图矣。今我师骤集,先声所加,城中必已震慑;因而并力急攻,其势必下。已破南昌,贼先破胆夺气,失其根本,势必归救。如此则安庆之围自解,而宁王亦可以坐擒矣。至是得报,果如臣等所料。
当臣督同领兵知府会集监军及倡义各乡官等官议所以御之之策,众多以宁王兵势众盛,气焰所及有如燎毛。今四方之援尚未有一人至者,彼凭其愤怒,悉众并力而萃于我,势必不支。且宜敛兵入城,坚壁自守 ,以待四邻之援,然后徐图进止。臣以宁王兵力虽强,军锋虽锐,然其所过,徒恃焚掠屠戮之惨,以威劫远近,未尝逢大敌,与之奇正相角,所以鼓动扇惑其下者,全以进取封爵之利为说。今出未旬月,而辄退归,士心既已摧沮,我若先出锐卒,乘其惰归,要迎掩击,一挫其锋,众将不战自溃,所谓“先人有夺人之气,攻瑕则坚者瑕”也。是日抚州府知府陈槐兵亦至。
于是遣知府伍文定、邢珣、徐琏、戴德孺合领精兵伍百,分道并进,击其不意。又遣都指挥余恩以兵四百往来湖上,以诱致贼兵。知府陈槐,通判胡尧元、童琦、谈储,推官王暐、徐文英,知县李美、李楫、王冕、王轼、刘守绪、刘源清等,使各领兵百余,四面张疑设伏,候伍文定等兵交,然后四起合击。分布既定,臣乃大赈城中军民。虑宗室郡王将军或为内应生变,亲慰谕之,以安其心。又出给告示,凡胁从皆不问,虽尝受贼官爵,能逃归者,皆免死。斩贼徒归降者给赏。使内外居民及乡道人等四路传播,以解散其党。
二十三日,复得谍报,宁王先锋已至樵舍,风帆蔽江,前后数十里,不能计其数。臣乃分督各兵乘夜趋进,使伍文定以正兵当其前,余恩继其后,邢珣引兵绕出贼背,徐琏、戴德孺张两翼以分其势。二十四日早,贼兵鼓噪乘风而前,逼黄家渡,其气骄甚。伍文定、余恩之兵佯北以致之。贼争进趋利,前后不相及。邢珣之兵前后横击,直贯其中,贼败走。文定、恩督兵乘之,琏、德孺合势夹攻,四面伏兵亦呼噪并起,贼不知所为,遂大溃。追奔十余里,擒斩二千余级,落水死者以万数。贼气大沮,引兵退保八字脑,贼众稍稍遁散。宁王震惧,乃身自激励将士,赏其当先者以千金,被伤者人百两。使人尽发九江、南康守城之兵以益师。
是日建昌府知府会玙引兵亦至。臣以九江不破则湖兵终不敢越九江以援我,南康不复则我兵亦不能逾南康以蹑贼。乃遣知府陈槐领兵四百,令饶州知府林珹之兵乘间以攻九江,知府曾玙领兵四百,合广信知府周朝佐之兵乘间以取南康。
二十五日,贼复并力盛气挑战。时风势不便,我兵少却,死者数十人。臣急令人斩取先却者头。知府伍文等立于铳炮之间,火燎其须,不敢退,奋督各兵,殊死并进。炮及宁王舟。宁王退走,遂大败。擒斩二千余级,溺水死者不计其数。贼复退保樵舍,连舟为方阵,尽出其金银以赏士。臣乃夜督伍文定等为火攻之具,邢珣击其左,徐琏、戴德孺出其右,余恩等各官分兵四伏,期火发而合。
二十六日,宁王方朝群臣,拘集所执三司各官,责其间以不致死力,坐观成败者,将引出斩之;争论未决,而我兵已奋击,四面而集,火及宁王副舟,众遂奔散。宁王与妃嫔泣别。妃嫔宫人皆赴水死。我兵遂执宁王,并其世子、郡王、将军、仪宾及伪太师、国师、元帅、参赞、尚书、都督、都指挥、千百户等官李士实、刘养正、刘吉、屠钦、王纶、熊琼、卢珩、罗璜、丁馈、王春、吴十三、凌十一、秦荣、葛江、刘勋、何镗、王信、吴国七、火信等数百余人。被执胁从宫太监王宏,御史王金,主事金山,按察使杨璋,佥事王畴、潘鹏,参政程果,布政梁辰,都指挥郏文、马骥、白昂等。擒斩贼党三千余级,落水死者约三万余。弃其衣甲器仗财物,与浮尸积聚,横亘若洲焉。于是余贼数百艘四散逃溃,臣复遣各官分路追剿,毋令逸入他境为患。二十七日,及之于樵舍,大破之。又破之于吴城,擒斩复千余级,落水死者殆尽。二十八日,得知府陈槐等报,亦各与贼战于沿湖诸处,擒斩各千余级。
臣等既擒宁王而入,阖城内外军民聚观者以数万,欢呼之声震动天地,莫不举首加额,真若解倒悬之苦而出于水火之中也。除将宁王并其世子、郡王、将军、仪宾、伪授太师、国师、元帅、都督、都指挥等官各另监羁候解,被执胁从等官并各宗室别行议秦,及将擒斩俘获功次一万一千有奇,发御史谢源、伍希儒暂令审验纪录,另行造册缴报外。
照得臣节该钦奉敕谕 :“但有盗贼生发,即便严督各该兵备、守备、守巡并各军卫有司设法调兵剿杀。其管领兵快人等官员,不问文职武职,若在军前违期并逗遛退缩者,俱听以军法从事。生擒盗贼,鞠问明白,亦听就行斩首示众。斩获贼级,行令各该兵备、守巡、守备官即时纪验明白,备行江西按察司造册缴报,查照事例升赏激劝,钦此 。”及准兵部题称:“今后但草贼生发,事情紧急,该管官司即便依律调拨官军乘机剿捕,应合会捕者,亦即调发策应”等因。节奉钦依备咨前来。又即该奉敕 :“如或江西别府报有贼情紧急,移文至日,尔亦要及时遣兵策应,毋得违误,钦此 。”俱经钦遵外。
窃照宁王丞淫奸暴,腥秽彰闻,贼杀善类,剥害细民,数其罪恶,世所未有。不轨之谋,已逾一纪;积威所劫,远被四方。士夫虽在千里之外,皆蔽目摇手,莫敢论其是非。小人虽在幽僻之中,且吞声饮恨,不敢诉其冤抑。兼又招纳叛亡,诱致剧贼渠魁如吴十三、凌十一之属,牵引数千余众,召募四方武艺骁勇、力能拔树排关者亦万有余徒。又使其党王春等分赍金银数万,阴置奸徒于沧州、淮扬、山东、河南之间,亦各数十。比其起事之日,从其护卫姻族,连其党与朋私,驱胁商旅军民,分遣其官属亲昵,使各募兵从行,多者数千,少者数百,帆樯蔽江,众号一十八万。其从之东下者,实亦不下八九万余。且又矫称密旨,以胁制远近;伪传檄谕,以摇惑人心。故其举兵倡乱一月有余,而四方震慑畏避,皆谓其大事已定,莫敢抗义出身,与之争衡从事。抱节者仅坚城而自守,忠愤者惟集兵以俟时,非知谋忠义之不足,其气焰使然也。
臣以孱弱多病之质,才不逮于凡庸,知每失之迂缪,当兹大变,辄敢冒非其任,以行旅百数之卒,起事于颠沛危疑之中。旬月之间,遂能克复坚城,俘擒元恶。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是固上天之阴隲,宗社之默佑,陛下之威灵。而庙廊谋议诸臣消祸于将萌而预为之处,见几于未动而潜为之制;改臣提督,使得扼制上流,而凛然有虎豹在山之威;申明律例,使人自为战,而翕然有臂指相使之形;敕臣以及时策应,不限以地,而隐然有常山首尾之势;故臣得以不俟诏旨之下,而调集数郡之兵,数郡之民,亦不待诏旨之督,而自有以赴国家之难,长驱越境,直捣穷追,不以非任为嫌,是乃伏至险于无形之中,藏不测于常制之外,人徒见嬖奚之多获,而不知王良之善御有以致之也。
然则今日之举,庙廊诸臣预谋早计之功,其又孰得而先之乎?及照御史谢源、伍希儒监军督哨,谋画居多,倡勇宣威,劳苦备尝。领哨知府伍文定、邢珣、徐琏、戴德孺、陈槐、曾玙、林珹、周朝佐,署都指挥佥事余恩,分哨通判胡尧元、童琦、谈储,推官王暐、徐文英,知县李楫、李美、王冕、王轼、刘源清、刘守绪、传南乔,随哨通判杨昉、陈旦,指挥麻玺、高睿、孟俊,知县张淮、应恩、王庭、顾佖、万士贤、马津等,虽效绩输能亦有等列,然皆首从义师,争赴国难,协谋并力,共收全功。其间若伍文定、邢珣、徐琏、戴德孺等冒险冲锋,功烈尤懋。乡官都御史王懋中,编修邹守益,御史张龟山,郎中曾直,评事罗侨,佥事刘蓝,进士郭持平,驿丞王思、李中,按察使刘逊,参政黄绣,知府刘昭等,仗义兴兵,协张威武,连筹赞画,夹辅折冲,以上各官功劳,虽在寻常征剿,亦已甚为难得,况当震恐摇惑,四方知勇莫敢一膺其锋,而各官激烈忠愤,捐身殉国,乃能若此。
伏愿皇上论功朝锡之余,普加爵赏旌擢,以劝天下之忠义,以励将来之懦怯。仍诏示天下,使知奸雄若宁王者,蓄其不轨之谋已十有余年,而发之旬月,辄就擒灭;于以见天命之有在,神器之不可窥,以定天下之志。尤愿皇上罢息巡幸,建立国本,端拱励精,以承宗社之洪休,以绝奸雄之觊觎,则天下幸甚,臣等幸甚。
缘系捷音事理,为此具本,专差千户王佐亲赍,谨县题知。
十四年七月三十日
近蒙益府长史司呈 :“该本司启案查宁藩有变,已经启行外,今照见奉提督都御史王案验内称 :‘本院已于七月初九日领兵前往丰城县市汊等处住扎,刻日进攻省城,牌差百户杨锐前来建昌府守取掌印官亲自统兵,毋分日夜,兼程前进,期本月十五、十六日俱赴军门,面授约束,并势追剿 。’及照知府曾玙报称即日领兵起程,前赴军门听调进攻等因。看得国家之事,莫大于戎。今宁藩不轨,惊动多方,提督都御史等官倡义,协谋进攻,愤忠思剿,上以纾朝廷南顾之忧,下以解生民荼毒之苦。况我殿下国朝分封至亲,理宜助饷军门,共纾国难。具本启奉令旨发银一千两,差官胡敬仪,卫副陆澄,书办官并旗校官等,前去提督军务王都御史处犒赏,敬此 。”敬遵,除将银两差官管送前来外,合行备由呈乞施行等因到臣。
为照宁王谋叛,稔衅多年,积威所劫,无不萎靡。况其举事之初,擅杀重臣,众号一十八万,肆然东下;虽平日士夫号称忠义,莫敢指斥。今益王殿下乃心宗社,出私帑以给军饷,非忠义奋发,急于讨贼,岂能倡言助正,以作兴军士之气如此。伏望皇上特敕奖励,以激宗室之义,以永益王殿下为善之心,以夹辅帝室,天下臣民不胜幸甚。
除将原发白银一千两唱名给散军士外,缘系宗室出私帑以给军饷事理,为此具本请旨。
十四年七月三十日
据吉安等一十三府所属庐陵等县各申称本年自三月至于秋七月不雨,禾苗未及生发,尽行枯死。夏税秋粮,无从办纳,人民愁叹,将及流离。理合申乞转达、宽免等因到臣。节差官吏、老人踏勘。委自三月以来,雨泽不降,禾苗枯死。续该宁王谋反,乘衅鼓乱,传布伪命,优免租税。小人惟利是趋,汹汹思乱。臣因通行告示,许以奏闻优免税粮,谕以臣子大义,申祖宗休养之德泽,暴宁王诛求无厌之恶。由是人心稍稍安集,背逆趋顺,老弱居守,丁壮出征,团保馈饷,邑无遗户,家无遗夫。就使雨阳时若,江西之民亦已废耕耘之业,事征战之苦;况军旅干啬旱,一时并作,虽富室大户不免饥馑,下户小民得无转死沟壑,流散四方乎?设或饥寒所迫,征输所苦,人自为乱,将若之何?如蒙乞敕该部,暂将江西正德十四年分税粮通行优免,以救残伤之民,以防变乱之阶。伏望皇上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以足军国之需,天下幸甚。
十四年八月十七日
正德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准兵部咨:
该本部等衙门题,内开南京守备参赞官连奏十分紧急军情,相应急为议处,合无请命将官一员,挂平贼将军印,充总兵官,关领符验旗牌,挑选各营精锐官军三千余名,各给赏赐银两布疋,交兑正驮马匹,关给军火器械,上紧前去南京,相机战守;再有的报,就便会合各路人马征进;再请敕都御史王守仁选调堪用官军民快,亲自督领,于江西东南要路住扎把截,相机行事;仍委浙江布政司左参政闵楷选募处州民兵,统领定拟住扎地方,听调策应剿捕;再请敕一道,赍付都御史王守仁,不妨提督军务原任,兼巡抚江西地方。前项所报军情,如果南京守备差人体勘,再有的报,听前项领军官出给榜文告示,遍发江西地方张挂,传说晓谕,但有能聚集义兵,擒杀反逆贼犯者,量其功绩大小,封拜侯伯,及升授都挥千百户等官世袭,贼夥内有能自相擒斩首官者,与免本罪。具奏定夺等因具题。节该奉圣旨 :“这江西宁王谋为不法事情重大,你部里既会官义处停当,朕当亲率六师,奉天征讨,不必命将;王守仁暂且准行,钦此 。”
钦遵,备咨到臣,案查先为飞报地方谋反重情事,属者宁王宸濠杀害守臣,举兵谋逆,臣于六月十九日具本奏闻之后,调集军兵,择委官属,激励士气,振扬武勇。七月二十日,先攻省城,墟其巢穴。本月二十四等日,兵至鄱阳湖,与贼连日大战。至二十六日,宸濠遂已就擒。谋党李士实等,贼首凌十一等,俱已擒获。贼从俱已扫荡,闽、广赴调兵士俱已散还,地方惊扰之民俱已抚帖。臣一念忠愤,誓不与贼共生;而迂疏薄劣之才,实亦何能办此:是皆祖宗在天之灵,我皇上圣武之懋昭,本兵谋略之素定,官属协力,士卒用命所致。臣已节次具本奏报外,窃惟宸濠擅作辟威,虐焰已张于远,睥睨神器,阴谋久蓄于中。招纳叛亡,辇毂之动静,探无遗迹;广致奸细,臣下之奏白,百无一通。发谋之始,逆料大驾必将亲征,先于沿途伏有奸党,期为博浪、荆轲之谋。今逆不旋踵,遂已成擒,法宜解赴阙门,式昭天讨。然欲付之部下各官押解,诚恐旧所潜布之徒,尚有存者,乘隙窃发,或致意外之虞,臣死且有遗憾。况平贼献俘,固国家之常典,亦臣子之职分。臣谨于九月十一日亲自量带官军,将宸濠并逆贼情重人犯督解赴阙外,缘系献俘馘,以昭圣武事理,为此具本,专差舍人金升亲赍,谨具题知。
十四年八月十七日
正德十四年八月十六日,臣驻军江西省城,据各领哨知府吉安府伍文定,赣州府邢珣,袁州府徐琏,临江府戴德孺,抚州府陈槐,尧州府林珹,广信府周朝佐,建昌府曾玙,连名呈称正德十五年正月初一例应朝觐。近因宁王谋反,蒙臣督委各职并各县掌印正官领兵征讨,今虽扫平,尚留在省防御,及安辑地方,未得回任。其各县掌印官,虽未曾领兵,缘各在任防御城池,措办粮饷。况布、按二司及南昌府知府郑瓛、瑞州府宋以方,俱自本年六月内先被拘执,未经复职管事。南康、九江二府亦被残破,近方收复。前项文册,多未成造,缘查旧规,行期在即,恐致迟误,合行呈乞奏知,及通行各府、州、县将册造完,行委佐二守领官员赍缴应朝,及布、按二司,亦乞裁处施行等因到臣。据此为照三年述职系朝廷大典,例该掌印正官赴京应朝。但今叛乱虽平,地方未辑,征调尚存,疮痍之民须抚;旱荒犹炽,意外之患当防。况各官在省,方图防守之规,未有还任之日。若不查例奏留,未免顾此失彼,后悔无及。合准所呈,欲候奏请命下之日,行令各府、州、县佐二首领官赍册应朝,复恐迟误。除一面通行各府。州、县造册完备,行委佐二首领依期启行,其布、按其九江、南康府县并南康、新建二县,委系官俱戴罪,听候吏部径自裁处外,缘系朝觐事理,未敢擅便,为此具本请旨。
十四年八月十七日
近该淮府长史司呈 :“该本司启案查宁藩有变,已经启行外,今照见奉提督都御史王案验内称 :‘本院已于七月初九日领兵前往丰城县市汊等处住扎,克日进攻省城,牌差百户任全善前来饶州府守取掌印官亲自统兵,毋分雨夜,兼程前进,期本月十五、十六日俱赴军门,面授约束,并势追剿 。’及照知府林城报称即日领兵起程,前赴军门听调进攻等因。看得宁王敢为逆谋,肆奸天纪。提督都御史王首倡忠义,作率智勇,身任国家之急,事关宗社之虞。殿下藩翰之亲,忧心既切,馈饷之助,于理为宜。具本启奉令旨长史司将发下银伍百两差官胡祥等速赍前去,少资提督军门之用,敬此 。”敬遵,除将银两差官管送前来外,合行备由呈乞施行等因到臣。照得先该益府出帑饷军,助义效忠,已经具题外,今淮王殿下亦能不靳私帑,以助军饷,良由身同休戚之情,心切门庭之寇所致。伏望皇上特敕奖励,以彰淮王殿下助正之心,以为宗藩为善之劝,天下臣民不胜幸甚。
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据江西按察司呈:
“据本司经历司呈,蒙巡按两广监察御史谢源、伍希儒各纸牌前事,俱奏本院送发犯人裘良辅等二百六十六名,转送本司问报等因。依蒙问得犯人裘良辅招系南昌府新建县三十二都民,纳粟监生,给假在家。正德九月日不等,与同在官南昌前左二卫舍余杨滋、杨富,军余董俞、周大贵及指挥何镗等家人何祥、曹成等,各不合出入王府,生事害人,向未事发。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谋反,良辅与杨滋等各因畏惧宁王威恶,各不合知情,从逆做兵,领受盘费二银,米一石,跟同前去安庆等处攻打城池,各将银米费用讫。于七月十二等日行至湖口等县,思系叛逆,惧怕官兵,就行四散逃回。各被南昌等府县统兵知府等官并地方人等陆续拿获,解赴提督王都御史处。蒙将良辅等一百八十四名转送谢御史,将夏景、周大贵、熊受等八十二名转送伍御史,俱发按察司审问。蒙将良辅等研审前情明白。取问罪犯杨滋等二百六十五名,各招与裘良辅、杨滋、杨富、王伟、夏景、黄俞、周大贵、何祥、曹成、丁进受、杨庆童、杨贵、万徐七、万羊七、徐四保、孙住保、周江、胡胜福、朱泼养、宋贵、王明、熊明、秦兰、王仲鉴、张雄、朱其、添喜、萧崇真、朱祥、彭隆保、徐仕贵、郭宣、舒銮、万岳、萧述、罗俊、江潮汉、魏凤、万三、罗秀、熊福、萧曰贵、萧胜、雷天富、萧文、尹天受、胡进保、李銮、郑凤、黄信、刘胜、殷醮仔、甘奇、余福童、郭进福、沈仕英、李洪珊、许凤、李景良、江銮、江仁、李钦、郑伦、胡福受、谭黑仔、赵正七、朱环二、邹秋狗、陈良二、聂景祥、魏仲华、王福、李寿、余珏、王贯、刘松、牛才、陈珂、陈兴、陈钊、刘添凤、余似虎、甘朴、谢天凤、郑贵、沈昌容、万清、向楚秀、郭銮、丁胜福、万全、龚受、熊六保、陈谏、何晚仔、王杰一、王琪、胡宣、杨正、曾受、王凤、王明、雷清、皮志渊、邹奎高、冯轩四、毛守松、熊天祥、李伯锦、杨子秀、陈天一、廖进禄、魏绍、魏天孙、吴富、陈昭弟、李伯奇、姜福、廖奇四、夏茰奇、陈善五、罗胜七、郭谨、罗玺、朱长子、陈瑞、竹汉、王宽、江天友、陈良善、召一、陈子政、卢萧胜、马龙、陈大伦、陈子伦、李钱、陈九信、徐义、徐钊、刘仪、熊孟华、王尚文、王天爵、傅十三、徐受、万奇、赵仕奇、郑朴、冯轩二、冯进录、周孟贞、周江、刘朋、唐朝贤、欧阳南、马兴、周兴、王毛子、秦进兴、罗兴、李保一、万元、林三十八、马爵、张进孙、高四、谭受、吴俊、万镗、熊守贵、钱龙、胡通、金万春、曹太、喻钦、刘后济、胡二、王世通、魏友子、杨章、熊录、熊克名、童保子、余景、陈四保、许虎保、熊受、萧文荣、杨廷贵、罗富、丁关保、江仕言、刘贵、丁朋、欧阳正、王引弟、熊富、唐天禄、王贵、周受、邱松、胡秀、李福、洪江、曾兴、邱桂、刘镇、邓山、萧清、夏胜四、夏由、孙甘继、张锦、谢鲁仙、熊华、谢凤、夏龙、娄奇、陆仲英、余胜虎、李进、胡胜、阮天祥、张全、彭天祥、洪经仔、徐受、乐福、张奇、冯进隆、冯诏、马喜子、杨烨揭、文兴、万孔湖、易忠、黄延、曹天右、徐大贵、萧曰高、萧曰广、李銮、吴显二、李贵、陈英、陈升、李胜祖、萧天佐、陆九成、郭钦、杨顺、丁祖、李万杜、杨銮、袁富、杨黄子、吴文、张銮、方灿、万天銮、胡进童、黄胜德、涂祖、唐历所犯除不应轻罪外,合依谋反知情故纵者,律斩决不待时。但宁王平昔威恶惨毒,上下人心罔不震慑,各犯从逆,虽是可恶,原情终非得已。及照南昌前卫军余多系胁从被杀,见今军伍缺人,合无将各犯免其前罪,俱编发本卫永远充军,庶使情法交申,卫所填实 。”
呈详到臣,参看得裘良辅等俱曾徒逆,应该处斩。但该司参称宁王平昔威恶惨毒,上下人心罔不震慑;据法在所难容,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则失于轻,处斩似伤于重,合无俯顺舆情,乞敕该部查照酌量,或将各犯免其死罪,令其永远充军。不惟情法得以两尽,抑且军伍不致缺人。
缘系恤重刑以实军伍事理,为此具本请旨。
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据南昌府知府郑瓛自宁王贼中逃出投到;本月二十六日,又据领兵官临江府知府戴德孺等临阵夺获先被宁王胁去巡按监察御史王金,户部公差主事金山,左布政使梁宸,参政程杲,按察使杨璋,副使贺锐,佥事王畴、潘鹏,都指挥同知马骥、许清,都指挥佥事白昂,守备南赣都指挥佥事郏文并胁从用事参政王纶,及据先被胁从令赴九江用事佥事师夔,先被胁从贼败脱走镇守太监王宏,各投送到臣。
照得先因宁王宸濠于六月十四日杀害巡按右副都御史孙燧,副使许逵,将各官绑迫胁。时臣奉命福建勘事,行至丰城闻变。顾惟地方之责,虽职各有专,而乱贼之讨,实义不容避。遂连夜奔还吉宏,督同知府伍文定等调集南、赣等府军兵,捐躯进剿。至七月二十日,攻破省城,捣其巢穴。随有被胁在城右布政使胡濂,参政刘斐,参义许效廉,副使唐锦,佥事赖凤,都指挥佥事王纪,各投首到臣。彼时军务方殷,暂将各官省候,督兵擒获宸濠,并逆党李士实、刘吉、凌十一等,臣已先后具本奏报去后。
本年八月二十三日,会集知府伍文定等将各事情逐一研审,得布政梁宸等各执称本年六月十三日,宁王生日,延待各官酒席,次日进府谢酒,不期宁王谋逆,喝令官校多人将前各官并先存后监。故户部公差主事马思聪,参义黄宏,原任参义今升陕西参政杨学礼等,俱各背绑要杀。当将孙都御史、许副使押出斩首,其余各官俱杻镣发仪卫司等处监禁。王纶留府用事,知府郑瓛先被宁王诬奏见监,按察司瑞州府知府宋以方缘事在省,本日俱拿监仪卫司,差人将各衙门印信搜夺入府。后参议黄宏,主事马思聪各不食,相继在监身故。宁王差人入监疏放各官杻镣 ,王畴、郑瓛二人不放。本月二十一日,将梁宸、胡濂、刘斐、贺锐各放回本司。本日宁王传檄各处,令人写成布政司咨呈备云檄文,转呈府部,自将搜去印信印使付与梁宸佥押。梁宸不合畏死听从佥押讫。本月二十三日,宁王告庙出师祭旗,加授王纶赞理军务,与刘吉等一同领兵。王纶不合畏死听从。本日又差柴内官等带领人众,将两司库内官银强搬入府,梁宸、贺锐在司署印,不合畏死,不行阻当。本日将杨璋仍拘仪卫司,各官改监湖东道。本月二十六、七等日,宁王差仪宾李琳等将伊收积米谷给散省城军民以邀人心,著令程杲、潘鹏监放。各不合畏死,到彼看放。二十七日,宁王因先遣承奉屠钦等带领贼兵往攻南京,各贼屯扎鄱阳湖上,久侯宁王不出,自行攻破南康、九江,掠取财物,二府人民走散,宁王要得招抚以收人心,押令师夔前去晓谕。不合畏死,往彼安抚。本月二十八日,宁王因要起程往取南京,恐省城变动,欲结人心,又差伪千户朱镇送银五百两与布政司梁宸、胡濂、刘斐、程杲、许效廉。各不合畏死,暂收入己。又将银七百两送按察司杨璋、唐锦、贺锐、王畴、师夔、潘鹏、赖凤。亦不合畏死,暂收入己。又押令刘斐、王玘替伊巡守,并押令许效廉、赖凤替伊接管放粮。各不合畏死,守城放米。七月初一日,差人将胡濂、唐锦送还本司,杨学礼放令之任,将梁宸、程杲、杨璋、贺锐、王畴、潘鹏、马骥、许清、白昂、郏文、郑瓛、宋以方胁拘上船,随行分投差拨仪宾等官张嵩等带领舍校看守,又将银二百两差伪千户吴景贤分送梁宸、胡濂、刘斐、许效廉等,及差万锐送银三百两分送杨璋、唐锦、贺锐、师夔、潘鹏、敕凤。各又不合畏死,暂收入己。本月初八日,至安庆,见攻城不克,因潘鹏系安庆人,差今逃引礼、白泓押同。潘鹏不合畏死听从,赍捧檄文,到彼招降。本月十五日,宁王因闻提督王都御史兵将至省,回兵归救省城。行至鄱阳湖地方,屡战屡败。至二十六日早,蒙大兵突至,宁王被擒,各官因得脱走前来。知府宋以方不知存亡等因。
随据布、按二司呈开布政司梁宸、胡濂、刘斐、程斐、许效廉,按察使杨璋、唐锦、贺锐、王畴、师夔、潘鹏、赖凤,各令家人首送前银,各在本司贮库等因。
尤恐不的,吊取见监擒获逆党刘吉、屠钦、凌十一等,各供称相同。
为照参政王纶胁受赞理,佥事潘鹏、师夔被胁招降抚民,情罪尤重,王纶、师夔又该直隶、湖广抚按等衙门各具本参奏,知府郑瓛已经别案问结奏请,俱合候命下之日遵奉另行外。参照布政梁宸、参政刘斐。程杲,参议许效廉,副使贺锐,佥事赖凤,都指挥王玘,或行咨抚守,或盘库放粮,势虽由于迫胁,事已涉于顺从。镇守太监王宏,御史王金,主事金山,布政胡濂,按察使杨璋,副使唐锦,佥事王畴,都指挥马骥、许清、白昂、郏文,或被拘于城内,或胁随于舟中,事虽涉于顺从,势实由于迫胁,以上各官甘被囚虏而不能死,忍受贼贿而不敢拒,责以人臣守身之节,皆已不能无亏;就其情罪轻重而言,尚亦不能无等。伏愿皇上大奋乾刚,取其罪犯之显暴者,明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酌其心迹之堪悯者,量加黜谪,以存罪疑惟轻之仁。庶几奸谀知警,国宪可明。
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日,该臣兴举义兵,剿除逆贼,攻开省城。本日进城之后,随据都、布、按三司首领等官邢清等,南昌府等衙门同知等官何维周等,各投首到臣。于时逆贼未获,军务方殷,暂将各官省候。
本月二十六日,宸濠就缚,逆党尽擒,除已奏报去后,随拘邢清等到官。审得各供称本年六月十四日宁王谋反,将镇巡三司等官俱各被绑胁,当将孙都御史、许副使杀害。随差人将南昌府同知何维周,通判张元澄,检校曹楫,南昌县知县陈大道,县丞王儒,新建县知县郑公奇,南浦驿驿丞王洪,南浦递运所大使张秀,俱拿杻镣发监仪卫司。随将各官行李并各掌印俱搜检入府。彼有邢清与本司都事翟瓒,检校董俊,理问张裕,案牍陈学,司狱张达广,济库大使胡玉,副使姚麟,织染局大使秦尚夔,副使戴瓛,按察司经历尹鹍,知事张澍、照磨、雷燮,都指挥使司断事章璠,吏目周鹤,司狱沈海、南昌前卫署指挥佥事夏继春,经历周孟礼,镇抚忻伟、吕升,正副千户徐贤、郑春、张斌、傅英、唐荣、杜昂、李瀚、陈伟、姚钺、吴耀,百户徐隆、陈韬、张纲、王春、龚升,陈诏、冯淮、黄鉴、李钦、梅櫮、茆富、陈瓒、王升、吕辅、赵昂、董钰、姚芳、刘璘、李琇、李祥、陆奇,南昌府儒学训导张桓、瞿云、汪潭,税课司大使杨纯广,济会大使左仪副使王大本、李谱,守支大使卓文正、陈琳,副使邓谔、李彬,南昌县主簿张誉,典史方汝实,儒学训导达宾,新建县县丞刘万钟,主簿熊辟,典史杨儒,儒学训导区宾、金清,俱各闻风逃躲,不曾被拿。后宁王临行,将何维周等释放,又将知事张澍拘拿上船,至今未知存亡。本年七月二十日,蒙大兵征剿,攻入省城,邢清等方得奔走军门投首等因。
据此,除将各官羁候,其镇巡并三司堂上官南昌府知府另已参奏外,参照邢清等被执不死,全无仗节之忠;闻变即逃,莫知讨贼之义,俱合重罪。但责任既轻,贼势复盛,力难设施,情可矜悯。合无行抚按衙门依律问拟,以为将来之戒,惟复别有定夺。
十四年九月初十日
据委官江西抚州府知府陈槐,饶州府知府林珹,建昌府知府曾玙,广信府知府周朝佐,各呈先因宁王谋反,奉臣案验备行各府起兵擒剿,各遵依先后会集市汊等处。刻期破城之后,又奉臣牌照得九江、南康二府,先被宁王攻破,分留逆党据守城池,西扼湖兵之应援,南遏我师之追蹑。仰赖宗社威灵,幸已克复省城。除遣知府伍文定、邢珣、徐琏、戴德孺分布哨道,邀击宁贼,务在得获所据,逆党占据府县,应合分兵剿复。牌仰知府陈槐、林珹前去九江,曾玙、周朝佐前去南康,相机行事,务要攻复城池,以扼贼人之咽喉,平靖反侧,以剪逆党之羽翼。居民人等不幸被胁,或因而逃窜者,就行出给告示,分投抚谕,使各回生理。务将人民加意赈恤,激以忠义,抚以宽仁,权举有司之职以理庶事,查处仓库之积以足军资。一面分兵邀诱宁贼,毋令东下。仍备查各官弃城逃走,致贼焚掠屠戮之故,具由回报,以凭参拿究治等因。
依奉陈槐选带知县传南乔、陶谔等,林珹选带知县马津、越荣显等,曾玙选带检校典节知县余莹、县丞陈全等,周朝佐选带知县谭缙、杜民表等各兵快一千余名,由水路分哨剿贼。十月二十四等日,宁贼回援省城,舟至鄱阳湖等处,与吉、赣等官兵相遇大战。职等各行领兵,连日在湖策应,与贼对敌。抚州府官兵擒斩贼犯共二百九十余名颗,饶州府擒斩贼犯共五百余名颗,建昌府擒斩贼犯共四百八十余名颗,广信府擒斩贼犯共五百余名颗,陆续各解本院,转送监察御史谢源、伍希儒处核实处决审发讫,各官随各统兵直至九江、南康府地方,照臣牌内行事。
知府陈槐、林珹呈称,先该九江兵备副使曹雷同该府知府汪颍等亦行督发瑞昌等县兵快,与同九江卫掌印指挥刘勋等收召操军前来,声复城池。被贼探知官兵齐集,先行望风逃遁。九江军兵至城守扎,仍又分兵追至湖口等处剿杀贼党。职等入城,抚回逃窜男妇万余名口,复业生理。会案行拘九江府卫里老旗军,查访得副使曹雷先于六月初二日,带同通判张云鹏前往彭泽县水次兑粮;知府汪颍先因疟痢兼以母病不能视事,于十五日暂将印信牒行推官陈深署掌,库藏未经交盘。至十七日丑时,德化县老人罗伦口报宁王谋反,杀害巡抚等官,彼有汪颍会同陈深并刘勋等点集城内官军机兵火夫上城照依,原分南门迤东由盘石门、福星门城上朵子军卫把守,南门迤西由湓浦门至望京门城上朵子有司把守,东门把守官指挥丁睿等三十四员,南门把守官指挥萧纲等二十一员,西门把守官指挥孙璋等二十员,九江门把守官指挥董方等十二员,福星北门把守官指挥李泮等十八员,共一百零五员。该卫军人先因放操回屯数多,一时不能齐集。十八日卯时,逆党涂承奉等领船二百余只,装载兵至福星北门外扎营,就临城下喝叫开门。指挥李泮等不从,各贼忿怒,分兵烧毁西门外军民房屋浔阳驿官厅等处;杀死虏来四人,临门祭旗;随用铳炮火枪火箭等器并力攻打,至辰时,贼遂梯援上城。泮等俱各逃散,被贼将锁钥打脱,拥入。口称省城、南康等府俱已收服,巡抚等官俱各被害,官民不必逃散,只将印信来降。时汪颖、陈深、刘勋等俱在各把门首,因见力不能支,同德化县徐志道并前各门把守指挥千户镇抚及府县儒学训导仓场局务大小官员各怀印信从南门逃避去讫。内九江卫左千户所百户白升、马贵各遗失本所铜印一颗。随被各贼将大盈库银九千一百七十两零,德化县寄库银二百六十三两零,湖口县寄库银四百五十九两零,钞厂寄库银三千余两,司狱司囚重犯十二名,轻犯二十九名,广盈仓粮米二千四百四十石零,尽行劫取释放。又将军器库盔甲刀枪劫去,共一十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四件。九江卫被贼劫去军器二千六百三十九件,演武厅军器一万六百三十件,并乡器八十余件。镇抚监贼犯蔡日奇等七名,尽行劫取释放。及烧毁大哨船五只,军舍房屋七十六间。驾去大哨船二只,小哨船十一只。德化县被贼将县库银共三百二两零,预备仓稻谷一万七千二百石零。县监轻重囚犯二十名,尽行劫放。及烧毁官民房屋七百五十九间,杀死男妇一十五名。浔阳驿被贼烧毁宫厅一座,耳房二间,及站船铺陈等物。惟指挥刘勋将兵备衙门赏功支剩银三十两六钱及赃罚银三十二两并运军行粮折银二十九两六钱收贮私家,捏开在卫被劫,事涉侵欺。
及查九江府钞厂寄库银两行,拘库子皮廷贵等审供侵分料银一千一百零六两四钱,情由在官,将各犯送府监候,拘齐未到人犯追问回报。
及查得佥事师夔持奉伪檄,前至九江安抚。因见府卫等官不从伪命,驾船去讫。
续查得该府所属湖口县于六月十七日酉时,被逆党熊内官等押兵到县,因无城池,知县章玄梅等带印暂避县后岭背集兵。次日对敌,杀死逆党魏清等,被贼杀死民快壮丁共一百二十名,杀死居民一十一名,放出县监重囚三名,轻犯一十一名,烧毁房屋二十间,民房一千八百三十五间。本县官库银两先已窖藏,及各衙门印信,俱各见在,止被劫去在仓米一百五十九石,在库皮盔铁铳弓弩三百件,铁弹子三十二斤,及衣服靴钞等物,并将远近年分卷册,俱各毁坏。
彭泽县于六月十八日卯时被贼蜂拥上街,延烧房屋吏舍一百余间,并无掳掠男妇。当有知县潘琨督同巡捕官兵守保,印信仓库钱粮文卷俱全。
德化县于六月十七日被从逆护卫指挥丁纲等统带旗校到屯,点取军丁,致被惊散乡村男妇。该县严督兵快人等保守城池,俱各无虞。
除重复查勘明白,将湖口,彭泽二县被害人民行令该府,斟酌被害重轻,将见在钱粮加意赈恤。其德化县被害之家,缘无钱可支,已行该府径申本院,请发钱粮赈恤,使被害残民得以存济。职等仍行多方抚谕,激以忠义,戒以勤俭,人皆感服遵听,遂有更生之乐等因。
又据知府曾玙、周朝佐呈称,查勘得南康府六月十六日夜,被贼船一千余只冲入本府。彼有该府通判俞椿,推官王诩,公出未回,知府陈霖,同知张禄,通判蔡让,因见城池新筑未完,民兵寡少,同附郭星子县掌印佐二并府县儒学仓场局务等官各带印信潜避庐山,贼遂入城,杀死官舍名快刘大等一十二名,被搬劫府库金一两五钱零,紫阳遗惠仓原贮谷一千七石零,劫放府狱重轻囚犯一百一十一名,烧毁六房卷宗黄册,及掠劫居民房屋家财。知府陈霖等潜往各乡集兵,陆续擒斩贼犯共二百三十余名颗。至二十七日,余贼五百余人奔来河下。知府陈霖同州县各官督兵擒斩贼犯一百余名颗。适遇委官知府曾玙、周朝佐各带官兵自王家渡一路追贼到府,协力剿杀各起余贼,又擒杀贼共三百三十余名颗,各解审讫。
查得星子县知县王渊之被贼追跌致死,署印县丞曹时中当将印信付与吏熊正背负,同主簿杨本禄俱入庐山,曹时中逃躲不知去向,兵快胡碧玉等五名被贼杀死,及劫掳居民男妇徐仲德等五十八名口,焚烧房屋并劫掠居民共五百三十六人家。劫放狱囚弓正道等四十四名,县廊库银九十七两零,及赃物钞贯俱被劫去,止有银二百一十三两四钱八分系库子戴汶泗收藏回家,首出还官。陆续擒获贼犯颜济等二十名。
又查得都昌县原无城池,闻贼入境,署印主簿王鼎,典史王仲祥,率兵迎敌,保守仓库,俱不曾被劫。被贼杀死、淹死兵快居民段容等三十一名,焚烧劫掠居民共一千二百一十六家。
又查建昌县原无城池,逆党仪宾李世英等带领贼兵三百余名来县,知县方铎,县丞钱惠,主簿王钺,同儒学教谕唐汶等见势不敌,各带印信潜避集兵。当被李世英将狱禁囚犯熊澄等八十四名尽行劫放,并无劫掠焚烧仓库钱粮官民房屋。随被方铎陆续擒获李世英等一百七十五名口,解报讫。
又查访勘得安义县新创,城池未完,被逆党旗校火信等领兵到县,将官厅烧毁三间,六房文卷俱被弃毁。知县王轼因见贼势众多,退避集兵。主簿董国宜因男董茂隆投入宁府,惧罪逃走。儒学训导陈仕端等亦随县官避出。其仓库狱禁居民房屋俱不曾被焚劫。王轼同各官前后领兵擒斩贼共一千余名颗,转解讫。
抚回南康府各属县复业逃民一万二千四百余家。遵奉通行各属,暂令管事及赈恤事宜,另行申请等因,各呈到称会同各官访勘相同。
臣等议得九江、南康府卫所县大小官员均有守土之寄,俱犯失事之律。欲将各官通革管事待罪,缘地方残破之余,又系朝觐年分,无官可委更代,姑从权宜,暂行管事。其各府县被害人民,并缺乏军资,已于先取见在钱粮内量数查发,前去赈给外。
参照九江地方当水陆之冲,据湖、湘之要,朝廷以其控带南圻,屏蔽江右,实为要地,故既有府卫之守,又特为兵备之设。其城池三面临水,地势四围险固,平时守备若严,临变必难骤破。各该守备官员安于承平,宽纵军土,虽预知贼报,而仓皇无备,及一闻贼至,而望风奔走。指挥刘勋除监守自盗官钱外,与李泮等弃城先遁,致贼残破。知府汪颍,推官陈深,知县徐志道等,因见守战无兵,亦各怀印逃难。百户白升等一印不保,安望守城。副使曹雷职专兵备,防守不严,虽城破之日,偶幸不与,而失事之责,终为有因。
再照南康地方固称土瘠民稀,然亦负山阻水,虽新创之城尚尔修筑未完,而守土之职惟当效死勿去。该府知府陈霖,同知陈禄,通判蔡让,星子县主簿杨永禄等,畏缩无备,逃难弃城。湖口、建昌二县知县章玄梅、方铎闻贼先遁,致残县治。安义县知县王轼,贼党在境,不知先事之图,后虽有功,无救地方之变。彭泽县知县潘琨,都昌县主簿王鼎等,印信仓库虽获无虞,而都昌被贼杀死兵快,彭泽被贼烧劫居民,失事之责,亦有攸归。星子县县丞曹时中,安义县主簿董国宣,一则脱逃不首,一则纵子投贼。至于各该府县首领儒学仓场局务等官,虽无守土之责,俱有弃城职之罪。
以上各官,求情固有轻重,揆义俱犯宪条;虽有后获之功,难掩先失之罪。又照近年以来,士气不振,兵律欠严,盖由姑息屡行,激励之方不立,规利避害者获免,委身效职者难容,是以偷靡成习,节义鲜彰。伏望皇上大奋乾刚,肃清纲纪,乞敕法司参详情罪轻重,通将各官究治如律。虽或量功末减,亦必各示惩创,庶有作新之机,足为将来之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