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观止
- ▪ 卷一 周文
- ▪ ▪ 介之推不言禄 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 ▪ ▪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 左传
- ▪ ▪ 郑伯克段于鄢 隐公元年 左传
- ▪ ▪ 周郑交质 隐公三年 左传
- ▪ ▪ 石碏谏宠州吁 隐公三年 左传
- ▪ ▪ 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 左传
- ▪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僖公四年 左传
- ▪ ▪ 宫之奇谏假道 僖公五年 左传
- ▪ ▪ 子鱼论战 僖公二十二年 左传
- ▪ 卷二 周文
- ▪ ▪ 吕相绝秦 成公十三年 左传
- ▪ ▪ 驹支不屈于晋 襄公十四年 左传
- ▪ ▪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襄公二十四年 左传
- ▪ ▪ 晏子不死君难 襄公二十五年 左传
- ▪ ▪ 子产论政宽猛 昭公二十年 左传
- ▪ 卷三 周文
- ▪ ▪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 ▪ ▪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 ▪ ▪ 敬姜论劳逸 国语
- ▪ ▪ 勾践复国 国语
- ▪ ▪ 宋人及楚人平 宣公十五年 公羊传
- ▪ ▪ 虞师晋师灭夏阳 僖公二年 谷梁传
- ▪ ▪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檀弓
- ▪ ▪ 杜蒉扬觯 檀弓
- ▪ ▪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篇
- ▪ 卷四 秦文
- ▪ ▪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 ▪ ▪ 颜鐲说齐王 战国策
- ▪ ▪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 ▪ ▪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 ▪ ▪ 鲁共公择言 战国策
- ▪ ▪ 谏逐客书 李斯
- ▪ ▪ 卜居 屈原
- ▪ ▪ 渔父 屈原
- ▪ ▪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
- ▪ ▪ 登徒子好色赋并序 宋玉
- ▪ 卷五 汉文
- ▪ ▪ 游侠列传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 ▪ ▪ 孔子世家赞 史记
- ▪ ▪ 管晏列传 史记
- ▪ ▪ 货殖列传序 史记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 ▪ ▪ 荆轲传 史记
- ▪ ▪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一
- ▪ ▪ 屈原列传 史记卷八十四 司马迁
- ▪ ▪ 史记·李广列传
- ▪ ▪ 史记·伯夷列传 司马迁
- ▪ ▪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司马迁
- ▪ ▪ 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
- ▪ ▪ 归田赋 张衡
- ▪ 卷六 汉魏文
- ▪ ▪ 洛神赋 曹植
- ▪ ▪ 过秦论上 贾谊
- ▪ ▪ 论贵粟疏 晁错
- ▪ ▪ 长门赋 司马相如
- ▪ ▪ 苏武传 汉书
- ▪ ▪ 戒兄子严敦书 马援
- ▪ ▪ 前出师表 诸葛亮
- ▪ ▪ 后出师表 诸葛亮
- ▪ ▪ 诫子篇 诸葛亮
- ▪ ▪ 典论·论文 曹丕
- ▪ ▪ 与吴质书 曹丕
- ▪ ▪ 与杨德祖书 曹植
- ▪ ▪ 登楼赋 王粲
- ▪ 卷七 六朝唐文
- ▪ ▪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 ▪ ▪ 刘伶
- ▪ ▪ 酒德颂 刘伶
- ▪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 ▪ ▪ 闲情赋 并序 陶渊明 (序)
- ▪ ▪ 归去来辞 陶渊明
- ▪ ▪ 晋书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九 阮籍
- ▪ ▪ 嵇康
- ▪ ▪ 向秀
- ▪ ▪ 谢鲲
- ▪ ▪ 胡毋辅之子谦之
- ▪ ▪ 子谦之
- ▪ ▪ 毕卓
- ▪ ▪ 王尼
- ▪ ▪ 羊曼弟聃
- ▪ ▪ 光逸
- ▪ ▪ 秋兴赋并序 潘岳
- ▪ ▪ 陈情表 李密
- ▪ ▪ 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
- ▪ ▪ 兰亭集序 王羲之
- ▪ ▪ 思旧赋 并序 向秀 序
- ▪ ▪ 别赋 江淹
- ▪ ▪ 恨赋 江淹
- ▪ ▪ 水经注·江水 郦道元
- ▪ ▪ 答谢中书书 陶宏景
- ▪ ▪ 与宋元思书 吴均
- ▪ ▪ 采莲赋 萧绎
- ▪ ▪ 月赋 谢庄
- ▪ ▪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 ▪ ▪ 陋室铭 刘禹锡
- ▪ ▪ 滕王阁序 王勃
- ▪ ▪ 阿房宫赋 杜牧
- ▪ ▪ 原道 韩愈
- ▪ ▪ 杂说一 韩愈
- ▪ ▪ 杂说四 韩愈
- ▪ 卷八 唐文
- ▪ ▪ 敌戒 柳宗元
- ▪ ▪ 孔子庙碑 皮日休
- ▪ ▪ 五斗先生传 王绩
- ▪ ▪ 无心子传并序 王绩
- ▪ ▪ 送董生邵南序 韩愈
- ▪ ▪ 师说 韩愈
- ▪ ▪ 祭鳄鱼文 韩愈
- ▪ ▪ 进学解 韩愈
- ▪ ▪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 ▪ ▪ 祭十二郎文 韩愈
- ▪ ▪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 ▪ ▪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 ▪ ▪ 吊古战场文 李华
- ▪ ▪ 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 ▪ ▪ 自撰墓志铭 王绩
- ▪ ▪ 小石潭记 柳宗元
- ▪ 卷九 唐宋文
- ▪ ▪ 桐叶封弟辨 柳宗元
- ▪ ▪ 捕蛇者说 柳宗元
- ▪ ▪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 ▪ ▪ 梓人传 柳宗元
- ▪ ▪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 ▪ ▪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 ▪ ▪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 ▪ ▪ 袁家渴记 柳宗元
- ▪ ▪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 ▪ ▪ 岳阳楼记 范仲淹
- ▪ ▪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
- ▪ ▪ 训俭示康 司马光
- ▪ ▪ 鲁仲连义不帝秦 资治通鉴
- ▪ ▪ 义田记 钱公辅
- ▪ ▪ 纵囚论 欧阳修
- ▪ ▪ 醉翁亭记 欧阳修
- ▪ 卷十 宋文
- ▪ ▪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 ▪ ▪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 ▪ ▪ 爱莲说 周敦颐
- ▪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 ▪ 秋声赋 欧阳修
- ▪ ▪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 ▪ ▪ 泷冈阡表 欧阳修
- ▪ ▪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欧阳修
- ▪ ▪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 ▪ ▪ 辨奸论 苏洵
- ▪ ▪ 石钟山记 苏轼
- ▪ ▪ 留侯论 苏轼
- ▪ 卷十一 宋元文
- ▪ ▪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 ▪ ▪ 白鹿洞书院学规 朱熹
- ▪ ▪ 正气歌并序 文天祥
- ▪ ▪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 ▪ ▪ 尚志斋说 虞集
- ▪ ▪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 ▪ ▪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 ▪ ▪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 ▪ ▪ 放鹤亭记 苏轼
- ▪ ▪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 ▪ ▪ 前赤壁赋 苏轼
- ▪ ▪ 后赤壁赋 苏轼
- ▪ ▪ 教战守策 苏轼
- ▪ ▪ 六国论 苏辙
- ▪ 卷十二 明文
- ▪ ▪ 沧浪亭记 归有光
- ▪ ▪ 先妣事略 归有光
- ▪ ▪ 灵隐
- ▪ ▪ 莲花洞
- ▪ ▪ 司马季主论卜 刘基
- ▪ ▪ 卖柑者言 刘基
- ▪ ▪ 尚节亭记 刘基
- ▪ ▪ 深虑论 方孝孺
- ▪ ▪ 养兰说 陶望龄
- ▪ ▪ 与袁石浦 陶望龄
- ▪ ▪ 瘗旅文 王守仁
- ▪ ▪ 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守仁
- ▪ ▪ 立志
- ▪ ▪ 勤学
- ▪ ▪ 改过
- ▪ ▪ 责善
- ▪ ▪ 报刘一丈书 宗臣
- ▪ ▪ 寒花葬志 归有光
- ▪ ▪ 项脊轩志 归有光
- ▪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 ▪ ▪ 徐文长传 袁宏道
- ▪ ▪ 借竹楼记 徐渭
- ▪ ▪ 与岳石梁 汤显祖
- ▪ ▪ 西湖杂记 袁宏道 初至西湖记
- ▪ ▪ 晚游六桥待月记
- ▪ ▪ 断桥
- ▪ ▪ 雨后游六桥记
- ▪ ▪ 答屠纬真 汤显祖
- ▪ ▪ 叙陈正甫会心集 袁宏道
- ▪ ▪ 陶庵梦忆 张岱 台静农序
- ▪ ▪ 湖心亭看雪 张岱
- ▪ ▪ 西湖七月半 张岱
- ▪ ▪ 飞来峰
- ▪ ▪ 凶人 陈皋谟
- ▪ ▪ 杂说 李贽
- ▪ ▪ 童心说 李贽
- ▪ ▪ 高洁说 李贽
- ▪ ▪ 柳敬亭说书 张岱
- ▪ ▪ 《西湖梦寻》自序 张岱
- ▪ ▪ 自为墓志铭 张岱
- ▪ ▪ 答岳石帆 汤显祖
- ▪ ▪ 明圣二湖 张岱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什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