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左传
- ▪ 隐公(元年~十一年)
- ▪ ▪ 隐公元年
- ▪ ▪ 隐公二年
- ▪ ▪ 隐公三年
- ▪ ▪ 隐公四年
- ▪ ▪ 隐公五年
- ▪ ▪ 隐公六年
- ▪ ▪ 隐公七年
- ▪ ▪ 隐公八年
- ▪ ▪ 隐公九年
- ▪ ▪ 隐公十年
- ▪ ▪ 隐公十一年
- ▪ 桓公(元年~十八年)
- ▪ ▪ 桓公四年
- ▪ ▪ 桓公五年
- ▪ ▪ 桓公元年
- ▪ ▪ 桓公二年
- ▪ ▪ 桓公三年
- ▪ ▪ 桓公六年
- ▪ ▪ 桓公七年
- ▪ ▪ 桓公八年
- ▪ ▪ 桓公九年
- ▪ ▪ 桓公十年
- ▪ ▪ 桓公十一年
- ▪ ▪ 桓公十二年
- ▪ ▪ 桓公十三年
- ▪ ▪ 桓公十四年
- ▪ ▪ 桓公十五年
- ▪ ▪ 桓公十六年
- ▪ ▪ 桓公十七年
- ▪ ▪ 桓公十八年
- ▪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 ▪ ▪ 庄公元年
- ▪ ▪ 庄公二年
- ▪ ▪ 庄公三年
- ▪ ▪ 庄公四年
- ▪ ▪ 庄公五年
- ▪ ▪ 庄公六年
- ▪ ▪ 庄公七年
- ▪ ▪ 庄公八年
- ▪ ▪ 庄公九年
- ▪ ▪ 庄公十年
- ▪ ▪ 庄公十一年
- ▪ ▪ 庄公十二年
- ▪ ▪ 庄公十三年
- ▪ ▪ 庄公十四年
- ▪ ▪ 庄公十五年
- ▪ ▪ 庄公十六年
- ▪ ▪ 庄公十七年
- ▪ ▪ 庄公十八年
- ▪ ▪ 庄公十九年
- ▪ ▪ 庄公二十年
- ▪ ▪ 庄公二十一年
- ▪ ▪ 庄公二十二年
- ▪ ▪ 庄公二十三年
- ▪ ▪ 庄公二十四年
- ▪ ▪ 庄公二十五年
- ▪ ▪ 庄公二十六年
- ▪ ▪ 庄公二十七年
- ▪ ▪ 庄公二十八年
- ▪ ▪ 庄公二十九年
- ▪ ▪ 庄公三十年
- ▪ ▪ 庄公三十一年
- ▪ ▪ 庄公三十二年
- ▪ 闵公(元年~二年)
- ▪ ▪ 闵公元年
- ▪ ▪ 闵公二年
-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 ▪ ▪ 僖公元年
- ▪ ▪ 僖公二年
- ▪ ▪ 僖公三年
- ▪ ▪ 僖公四年
- ▪ ▪ 僖公五年
- ▪ ▪ 僖公六年
- ▪ ▪ 僖公七年
- ▪ ▪ 僖公八年
- ▪ ▪ 僖公九年
- ▪ ▪ 僖公十年
- ▪ ▪ 僖公十一年
- ▪ ▪ 僖公十二年
- ▪ ▪ 僖公十三年
- ▪ ▪ 僖公十四年
- ▪ ▪ 僖公十五年
- ▪ ▪ 僖公十六年
- ▪ ▪ 僖公十七年
- ▪ ▪ 僖公十八年
- ▪ ▪ 僖公十九年
- ▪ ▪ 僖公二十年
- ▪ ▪ 僖公二十一年
- ▪ ▪ 僖公二十二年
- ▪ ▪ 僖公二十三年
- ▪ ▪ 僖公二十四年
- ▪ ▪ 僖公二十五年
- ▪ ▪ 僖公二十六年
- ▪ ▪ 僖公二十七年
- ▪ ▪ 僖公三十年
- ▪ ▪ 僖公三十一年
- ▪ ▪ 僖公三十二年
- ▪ ▪ 僖公二十八年
- ▪ ▪ 僖公二十九年
- ▪ ▪ 僖公三十三年
- ▪ 文公(元年~十八年)
- ▪ ▪ 文公十一年
- ▪ ▪ 文公元年
- ▪ ▪ 文公九年
- ▪ ▪ 文公二年
- ▪ ▪ 文公三年
- ▪ ▪ 文公四年
- ▪ ▪ 文公五年
- ▪ ▪ 文公十年
- ▪ ▪ 文公六年
- ▪ ▪ 文公七年
- ▪ ▪ 文公八年
- ▪ ▪ 文公十二年
- ▪ ▪ 文公十三年
- ▪ ▪ 文公十四年
- ▪ ▪ 文公十五年
- ▪ ▪ 文公十六年
- ▪ ▪ 文公十七年
- ▪ ▪ 文公十八年
- ▪ 宣公(元年~十八年)
- ▪ ▪ 宣公元年
- ▪ ▪ 宣公五年
- ▪ ▪ 宣公六年
- ▪ ▪ 宣公七年
- ▪ ▪ 宣公二年
- ▪ ▪ 宣公三年
- ▪ ▪ 宣公四年
- ▪ ▪ 宣公八年
- ▪ ▪ 宣公九年
- ▪ ▪ 宣公十年
- ▪ ▪ 宣公十一年
- ▪ ▪ 宣公十二年
- ▪ ▪ 宣公十三年
- ▪ ▪ 宣公十四年
- ▪ ▪ 宣公十五年
- ▪ ▪ 宣公十六年
- ▪ ▪ 宣公十七年
- ▪ ▪ 宣公十八年
- ▪ 成公(元年~十八年)
- ▪ ▪ 成公十四年
- ▪ ▪ 成公十五年
- ▪ ▪ 成公十七年
- ▪ ▪ 成公十八年
- ▪ ▪ 成公十六年
- ▪ ▪ 成公元年
- ▪ ▪ 成公二年
- ▪ ▪ 成公三年
- ▪ ▪ 成公四年
- ▪ ▪ 成公五年
- ▪ ▪ 成公六年
- ▪ ▪ 成公七年
- ▪ ▪ 成公八年
- ▪ ▪ 成公九年
- ▪ ▪ 成公十年
- ▪ ▪ 成公十一年
- ▪ ▪ 成公十二年
- ▪ ▪ 成公十三年
-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 ▪ ▪ 襄公元年
- ▪ ▪ 襄公二年
- ▪ ▪ 襄公三年
- ▪ ▪ 襄公四年
- ▪ ▪ 襄公五年
- ▪ ▪ 襄公六年
- ▪ ▪ 襄公七年
- ▪ ▪ 襄公八年
- ▪ ▪ 襄公九年
- ▪ ▪ 襄公十年
- ▪ ▪ 襄公十一年
- ▪ ▪ 襄公十二年
- ▪ ▪ 襄公十三年
- ▪ ▪ 襄公十四年
- ▪ ▪ 襄公十五年
- ▪ ▪ 襄公十六年
- ▪ ▪ 襄公十七年
- ▪ ▪ 襄公十八年
- ▪ ▪ 襄公十九年
- ▪ ▪ 襄公二十年
- ▪ ▪ 襄公二十一年
- ▪ ▪ 襄公二十二年
- ▪ ▪ 襄公二十四年
- ▪ ▪ 襄公二十五年
- ▪ ▪ 襄公二十六年
- ▪ ▪ 襄公二十七年
- ▪ ▪ 襄公二十八年
- ▪ ▪ 襄公二十九年
- ▪ ▪ 襄公三十年
- ▪ ▪ 襄公三十一年
-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 ▪ ▪ 昭公二十年
- ▪ ▪ 昭公二十一年
- ▪ ▪ 昭公二十二年
- ▪ ▪ 昭公二十三年
- ▪ ▪ 昭公二十四年
- ▪ ▪ 昭公二十五年
- ▪ ▪ 昭公二十六年
- ▪ ▪ 昭公二十七年
- ▪ ▪ 昭公二十八年
- ▪ ▪ 昭公二十九年
- ▪ ▪ 昭公三十年
- ▪ ▪ 昭公三十一年
- ▪ ▪ 昭公三十二年
- ▪ ▪ 昭公二年
- ▪ ▪ 昭公元年
- ▪ ▪ 昭公三年
- ▪ ▪ 昭公四年
- ▪ ▪ 昭公五年
- ▪ ▪ 昭公六年
- ▪ ▪ 昭公七年
- ▪ ▪ 昭公八年
- ▪ ▪ 昭公九年
- ▪ ▪ 昭公十年
- ▪ ▪ 昭公十一年
- ▪ ▪ 昭公十二年
- ▪ ▪ 昭公十三年
- ▪ ▪ 昭公十四年
- ▪ ▪ 昭公十五年
- ▪ ▪ 昭公十六年
- ▪ ▪ 昭公十七年
- ▪ ▪ 昭公十八年
- ▪ ▪ 昭公十九年
- ▪ 定公(元年~十五年)
- ▪ ▪ 定公元年
- ▪ ▪ 定公二年
- ▪ ▪ 定公三年
- ▪ ▪ 定公四年
- ▪ ▪ 定公五年
- ▪ ▪ 定公六年
- ▪ ▪ 定公七年
- ▪ ▪ 定公八年
- ▪ ▪ 定公九年
- ▪ ▪ 定公十年
- ▪ ▪ 定公十一年
- ▪ ▪ 定公十二年
- ▪ ▪ 定公十三年
- ▪ ▪ 定公十四年
- ▪ ▪ 定公十五年
-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 ▪ ▪ 哀公元年
- ▪ ▪ 哀公二年
- ▪ ▪ 哀公三年
- ▪ ▪ 哀公四年
- ▪ ▪ 哀公五年
- ▪ ▪ 哀公六年
- ▪ ▪ 哀公七年
- ▪ ▪ 哀公八年
- ▪ ▪ 哀公九年
- ▪ ▪ 哀公十年
- ▪ ▪ 哀公二十四年
- ▪ ▪ 哀公二十五年
- ▪ ▪ 哀公十一年
- ▪ ▪ 哀公十二年
- ▪ ▪ 哀公十三年
- ▪ ▪ 哀公十四年
- ▪ ▪ 哀公十五年
- ▪ ▪ 哀公十六年
- ▪ ▪ 哀公十七年
- ▪ ▪ 哀公十八年
- ▪ ▪ 哀公十九年
- ▪ ▪ 哀公二十年
- ▪ ▪ 哀公二十一年
- ▪ ▪ 哀公二十二年
- ▪ ▪ 哀公二十三年
- ▪ ▪ 哀公二十六年
- ▪ ▪ 哀公二十七年
【经】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丁丑,作僖公主。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公子遂如齐纳币。
【传】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殽之役。二月晋侯御之。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王官无地御戎,狐鞫居为右。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晋人谓秦“拜赐之师“。
战于殽也,晋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战之明日,晋襄公缚秦囚,使莱驹以戈斩之。囚呼,莱驹失戈,狼瞫取戈以斩囚,禽之以従公乘,遂以为右。箕之役,先轸黜之而立续简伯。狼瞫怒。其友曰:“盍死之?”瞫曰:“吾未获死所。”其友曰:“吾与女为难。”瞫曰;“《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吾以勇求右,无勇而黜,亦其所也。谓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陈,以其属驰秦师,死焉。晋师従之,大败秦师。君子谓:“狼瞫于是乎君子。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怒不作乱而以従师,可谓君子矣。”
秦伯犹用孟明。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赵成子言于诸大夫曰:“秦师又至,将必辟之,惧而增德,不可当也。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敌乎?
丁丑,作僖公主,书,不时也。
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夏四月己巳,晋人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书曰:“及晋处父盟。”以厌之也。适晋不书,讳之也。公未至,六月,穆伯会诸侯及晋司空士縠盟于垂陇,晋讨卫故也。书士縠,堪其事也。
陈侯为卫请成于晋,执孔达以说。
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顺也。跻圣贤,明也。明、顺,礼也。”
君子以为失礼。礼无不顺。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是以《鲁颂》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诗》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君子曰礼,谓其姊亲而先姑也。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
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冬,晋先且居、宋公子成、陈辕选、郑公子归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以报彭衙之役。卿不书,为穆公故,尊秦也,谓之崇德。
襄仲如齐纳币,礼也。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孝,礼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