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
- ▪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 ▪ 上卷 第二章 市长
- ▪ 上卷 第三章 穷人的福利
- ▪ 上卷 第四章 父与子
- ▪ 上卷 第五章 谈判
- ▪ 上卷 第六章 烦恼
- ▪ 上卷 第七章 精选的缘分
- ▪ 上卷 第八章 小小风波
- ▪ 上卷 第九章 乡间一夜
- ▪ 上卷 第十章 雄心和逆境
- ▪ 上卷 第十一章 一个晚上
- ▪ 上卷 第十二章 出门
- ▪ 上卷 第十三章 网眼长袜
- ▪ 上卷 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
- ▪ 上卷 第十五章 雄鸡一唱
- ▪ 上卷 第十六章 第二天
- ▪ 下卷 第三十八章 一个有权势的人
- ▪ 下卷 第三十九章 困境
- ▪ 下卷 第四十章 宁静
- ▪ 下卷 第四十一章 审判
- ▪ 下卷 第四十二章 狱中
- ▪ 下卷 第四十三章 诀别
- ▪ 上卷 第十七章 第一助理
- ▪ 上卷 第十八章 国王在维里埃
- ▪ 上卷 第十九章 思想使人痛苦
- ▪ 上卷 第二十章 匿名信
- ▪ 上卷 第二十一章 与主人对话
- ▪ 上卷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O年的行为方式
- ▪ 上卷 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员的忧伤
- ▪ 上卷 第二十四章 省会
- ▪ 上卷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 ▪ 上卷 第二十六章 人世间或富人缺什么
- ▪ 上卷 第二十七章 初试人生
- ▪ 上卷 第二十八章 迎圣体
- ▪ 上卷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
- ▪ 上卷 第三十章 野心家
- ▪ 下卷 第一章 乡居的快乐
- ▪ 下卷 第二章 初入上流社会
- ▪ 下卷 第三章 头几步
- ▪ 下卷 第四章 德·拉莫尔府
- ▪ 下卷 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诚的贵妇
- ▪ 下卷 第六章 说话的腔调
- ▪ 下卷 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
- ▪ 下卷 第八章哪一种勋章 使人与众不同?
- ▪ 下卷 第九章 舞会
- ▪ 下卷 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
- ▪ 下卷 第十—章 女孩子的威力
- ▪ 下卷 第十二章 这是一个丹东吗?
- ▪ 下卷 第十三章 阴谋
- ▪ 下卷 第十四章 一个女孩子想些什么
- ▪ 下卷 第十五章 这是一个阴谋吗?
- ▪ 下卷 第十六章 凌晨一点钟
- ▪ 下卷 第十七章 古剑
- ▪ 下卷 第十八章 残酷的时刻
- ▪ 下卷 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
- ▪ 下卷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 ▪ 下卷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 ▪ 下卷 第二十二章 讨论
- ▪ 下卷 第二十三章 教士,树林,自由
- ▪ 下卷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 ▪ 下卷 第二十五章 道德的职责
- ▪ 下卷 第二十六章 精神之爱
- ▪ 下卷 第二十七章 教会里最好的职位
- ▪ 下卷 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
- ▪ 下卷 第二十九章 烦恼
- ▪ 下卷 第三十章 喜歌剧院包厢
- ▪ 下卷 第三十一章 让她害怕
- ▪ 下卷 第三十二章 老虎
- ▪ 下卷 第三十三章 偏爱的地狱
- ▪ 下卷 第三十四章 才智之士
- ▪ 下卷 第三十五章 风暴
- ▪ 下卷 第三十六章 悲惨的细节
- ▪ 下卷 第三十七章 主塔楼
- ▪ 下卷 第四十四章 鬼影
- ▪ 下卷 第四十五章 于归
俄国人指示,切记永远不要在口头上反驳写信的对象。不应以任何借口背离心醉神迷的倾慕者的角色。那些信永远以这种假设为出发点。
一天晚上,在歌剧院,在德·费瓦克夫人的包厢里,于连把《曼侬·莱斯戈》捧上了天。他这样说的唯一理由乃是因为他觉得这出戏一钱不值。
元帅夫人说这出芭蕾舞剧比普列服神甫的小说差得远。
“怎么!”于连想,又惊讶,又开心,“一个道德如此高尚的女人竟吹捧一本小说!”德·费瓦克夫人每礼拜总有两三次对作家极尽轻蔑之能事,说他们企图借助此等平庸的作品腐蚀青年,这些青年,唉!太容易犯肉欲方面的错误了。
“在这种不道德的、危险的体裁中,《曼依·莱斯戈》,”元帅夫人继续说,”据说是属于第一流的。一颗罪恶深重的心的软弱和理应感到的痛苦,据说被描写得很真实,而这种真实亦颇有深度;不过,您的波拿巴仍然在圣赫勒拿岛宣称这是一部写给仆人看的小说。”
这句话让于连的精神紧张地活动起来。“有人想在元帅夫人面前毁掉我,有人告诉了她我对拿破仑的热情。这件事她很恼火,忍不住要让我有所感觉。”这个发现让他一个晚上都很开心,人也变得有趣了。他在歌剧院向元帅夫人告别时,她对他说:“记住,先生,一个人如果爱我,就不应该爱波拿巴;我们只能把他当作天意强迫我们接受的一件不可避免的事物。再说,这个人的心灵太僵硬,不能欣赏艺术杰作。”
“—个人如果爱我!”于连在心里重复道,“这句话要么毫无意义,要么一切尽在其中。我们可怜的外省人就是掌握不了这种语言的奥秘。”他深深地怀念德·莱纳夫人,一边抄写一封给元帅夫人的很长很长的信。
“怎么搞的”,第二天她对他说,于连一眼就看出她假装冷淡,“您在咋天晚上,看来是离开歌剧院以后写的一封信里,怎么跟我谈起伦敦和里奇蒙来了?”
于连很尴尬。他逐行地抄,没有想写的是什么,看来是忘了用巴黎和圣克鲁替换原信中的伦敦和里奇蒙。他开始了两个或三个句子,但怎么也结束不了,他觉得马上要发疯般大笑起来。最后,他搜索枯肠,好不容易来了个主意,说:“讨论人类灵魂的最崇高、最重大的利益,令我非常激动。写着写着,我的灵魂可能一时走神了。”
“我给她留下了印象,”他心想,“今晚可不必再受烦闷的罪了。”他一溜小跑,出了德·费瓦克府。回去后,他重读头天夜里抄的原信,很快找到俄国人谈伦敦和里奇激的那个要命的地方。于连发现这封信算得上柔情缱绻,颇感惊奇。
他的话表面上很轻浮,而他的信却具有崇高的、近乎启示录那样的深刻,这种对比使他不同凡响。长句子尤其令元帅夫人喜欢,“这不是伏尔奉那个如此不道德的人使之风行的那种一蹦一跳的风格!”尽管我们的主人公竭力把一切合乎常情常理的东西从谈话中消除出去,他的谈话仍有一种反王政、不信神的色彩,没有逃过德·费瓦克夫人的眼睛。这位夫人身边尽是极有道德的人,然而他们不是每天晚上都有新思想,所以,凡是有几分像新事物的东西都能给她留下强烈的印象;不过同时她又认为自己理应对这些东西感到愤慨。她把这种缺点称作“打上了这个轻浮时代的印记”……
但是这样的客厅,除非有事相求,否则不值一顾。于连的这种生活真是无趣,他所感到的厌倦想必读者亦有同感。此乃我们旅途中的一片荒原。
在于连的生活中被费瓦克插曲占去的这段时间里,德·拉莫尔小姐一直需要克制自己,不去想他。她的灵魂中进行着激烈的搏斗,有时候,她庆幸能够蔑视这位如此愁苦的年轻人了;然而,她又身不由己地被他的谈话俘获了。尤其使她感到惊奇的,竟是他那十足的虚假。他对元帅夫人说的句句是谎言,或者至少是他的思想方式的一种丑恶的伪装,因为他在几乎所有问题上的看法,玛蒂尔德都一清二楚。这种马基雅维里主义令她感到震惊。“多么深刻啊!”她对自己说,“跟持有相同论调的唐博先生那样的夸夸其谈的傻瓜或者平庸粗俗的骗子相比,又是多么不同啊!”
然而,于连却有些可怕的日子。为了履行最艰难的职责,他每天都得在元帅夫人的客厅里露面。他为了扮演一个角色而付出的努力终于使他的心灵疲惫不堪。夜里,他穿过德·费瓦克府的巨大的院子时,常常是靠着性格的、理智的力量才免于陷入绝望。
“我在神学院里战胜了绝望,”他对自己说,“而那时我的前景是多么可怕啊!我或是飞黄腾达,或是横遭厄运,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必须和天底下最可鄙、最可厌的人朝夕相处,度过我的一生。第二年春天,短短的十一个月以后,我成了也许是我那个年纪的年轻人中最幸福的一个。”
但是,这些严密的推理碰上可怕的现实,往往不起作用。他每天都在吃午饭和吃晚饭的时候看见玛蒂尔德。从德·拉莫尔先生口授的许多信稿中,他知道她就要跟德·克鲁瓦泽努瓦先生结为夫妇了。这个可爱的年轻人已经每天两次来德·拉莫尔府上了;一个遭到冷落的情人的嫉妒的眼睛没有放过他的一举一动。
当于连以为看出德·拉莫尔小姐善待她的未婚夫时,回到房里以后,他就情不自禁地深情地望着他的手枪。
“啊!”他对自己说,“把内衣的标志去掉,到个距巴黎二十里远的什么僻静的森林里,结束我这可憎的一生,不是更明智吗!当地没有人认识我,我的死半个月内不会有人知道,而半个月后谁会想到我呢!”
这番推理很明智。然而第二天,隐约看见玛蒂尔德的胳膊,只消袖口和手套之间那一段就足以把我们这位年轻的哲人投进残酷的回忆中去,而正是这回忆使他还留恋人生。“好吧!”他这时就对自己说,“我要把俄国人的策略坚持到底。那会怎样结束呢?”
“至于元帅夫人,抄完这五十三封信,我当然不会再写别的信了。
“至于玛蒂尔德,如此艰难地演了六个礼拜的戏,或是她的愤怒丝毫无改,或是我得到片刻的和解。伟大的天主啊!那我会高兴死了!”他想不下去了。
大梦之后,他又能推理了,就对自己说:“那么,我会得到一天的幸福,然后她的冷酷重新开始,唉!就是因为我不能讨得她的欢心;那我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我毁了,永远地完了……
“她有那样的性格,能给我什么保证呢?唉!我一无长处,这就回答了一切。我举止不高雅,我谈吐笨拙而单调。伟大的天主啊!为什么我是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