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
- ▪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 ▪ 卷二 夏本纪第二
- ▪ 卷三 殷本纪第三
- ▪ 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 ▪ 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 ▪ 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 ▪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 ▪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 ▪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 ▪ 卷四 周本纪第四
- ▪ 卷五 秦本纪第五
- ▪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 ▪ 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 ▪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 ▪ 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 ▪ 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 ▪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 ▪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 ▪ 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 ▪ 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 ▪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 ▪ 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 ▪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 ▪ 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 ▪ 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 ▪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 ▪ 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 ▪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 ▪ 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 ▪ 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 ▪ 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 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 ▪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 ▪ 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 ▪ 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 ▪ 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 ▪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 ▪ 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 ▪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 ▪ 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 ▪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 ▪ 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 ▪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 ▪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 ▪ 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 ▪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 ▪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 ▪ 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 ▪ 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 ▪ 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 ▪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 ▪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 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 ▪ 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 ▪ 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 ▪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 ▪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 ▪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 ▪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 ▪ 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 ▪ 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 ▪ 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 ▪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 ▪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 ▪ 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 ▪ 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 ▪ 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 ▪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 ▪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 ▪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 ▪ 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 ▪ 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 ▪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 ▪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 ▪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 ▪ 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 ▪ 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 ▪ 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 ▪ 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 ▪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 ▪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 ▪ 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 ▪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 ▪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 ▪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 ▪ 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 ▪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 ▪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 ▪ 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 ▪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 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 ▪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 ▪ 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 ▪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 ▪ 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 ▪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 ▪ 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 ▪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 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 ▪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 ▪ 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 ▪ 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 ▪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 ▪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 ▪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 ▪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 ▪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 ▪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 ▪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 ▪ 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 ▪ 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 ▪ 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 ▪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 ▪ 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 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 ▪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 ▪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 ▪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 ▪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 ▪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 ▪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 ▪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 ▪ 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 ▪ 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 ▪ 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 ▪ 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於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於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於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艹絮}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後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於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後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А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後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於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冉阝,杀北地都尉。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後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