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史演义
- ▪ 自序
- ▪ 第一回 睹赤蛇老母觉异征 得艳凤枭雄偿夙愿
- ▪ 第二回 报亲恩欢迎朱母 探妻病惨别张妃
- ▪ 第三回 登大宝朱梁篡位 明正义全昱进规
- ▪ 第四回 康怀贞筑垒围潞州 李存勗督兵破夹寨
- ▪ 第五回 策淮南严可求除逆 战蓟北刘守光杀兄
- ▪ 第六回 刘知俊降岐挫汴将 周德威援赵破梁军
- ▪ 第七回 杀谏臣燕王僭号 却强敌晋将善谋
- ▪ 第八回 父子聚麀惨遭剸刃 君臣讨逆谋定锄凶
- ▪ 第九回 失燕土伪帝作囚奴 平宣州徐氏专政柄
- ▪ 第十回 逾黄泽刘鄩失计 袭晋阳王檀无功
- ▪ 第十一回 阿保机得势号天皇 胡柳陂轻战丧良将
- ▪ 第十二回 莽朱瑾手刃徐知训 病徐温计焚吴越军
- ▪ 第十三回 嗣蜀主淫昏失德 唐监军谏阻称尊
- ▪ 第十四回 助赵将发兵围镇州 嗣唐统登坛即帝位
- ▪ 第十五回 王彦章丧师失律 梁末帝陨首覆宗
- ▪ 第十六回 灭梁朝因骄思逸 册刘后以妾为妻
- ▪ 第十七回 房帏溺爱牝鸡司晨 酒色亡家牵羊待命
- ▪ 第十八回 得后教椎击郭招讨 遘兵乱劫逼李令公
- ▪ 第十九回 郭从谦突门弑主 李嗣源据国登基
- ▪ 第二十回 立德光番后爱次子 杀任圜权相报私仇
- ▪ 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宠 唐明宗焚香祝天
- ▪ 第二十二回 攻三镇悍帅生谋 失两川权臣碎首
- ▪ 第二十三回 杀董璋乱兵卖主 宠从荣骄子弄兵
- ▪ 第二十四回 毙秦王夫妻同受刃 号蜀帝父子迭称雄
- ▪ 第二十五回 讨凤翔军帅溃归 入洛阳藩王篡位
- ▪ 第二十六回 卫州廨贼臣缢故主 长春宫逆子弑昏君
- ▪ 第二十七回 嘲公主醉语启戎 援石郎番兵破敌
- ▪ 第二十八回 契丹主册立晋高祖 述律后笑骂赵大
- ▪ 第二十九回 一炬成灰到头孽报 三帅叛命依次削平
- ▪ 第三十回 杨光远贪利噬人 王延羲乘乱窃国
- ▪ 第三十一回 讨叛镇行宫遣将 纳叔母嗣主乱伦
- ▪ 第三十二回 悍弟杀兄僭承汉祚 逆臣弑主大乱闽都
- ▪ 第三十三回 得主援高行周脱围 迫父降杨光远伏法
- ▪ 第三十四回 战阳城辽兵败溃 失建州闽主覆亡
- ▪ 第三十五回 拒唐师李达守危城 中辽计杜威设孤寨
- ▪ 第三十六回 张彦泽倒戈入汴 石重贵举国降辽
- ▪ 第三十七回 迁漠北出帝泣穷途 镇河东藩王登大位
- ▪ 第三十八回 闻乱惊心辽主遄返 乘丧夺位燕王受拘
- ▪ 第三十九回 故妃被逼与子同亡 御史敢言奉母出戍
- ▪ 第四十回 徙建州晋太后绝命 幸邺都汉高祖亲征
- ▪ 第四十一回 奉密谕王景崇入关 捏遗诏杜重威肆市
- ▪ 第四十二回 智郭威抵掌谈兵 勇刘词从容破敌
- ▪ 第四十三回 覆叛巢智全符氏女 投火窟悔拒汉家军
- ▪ 第四十四回 弟兄构衅湖上操戈 将相积嫌席间用武
- ▪ 第四十五回 伏甲士骈诛权宦 溃御营窜死孱君
- ▪ 第四十六回 清君侧入都大掠 遭兵变拥驾争归
- ▪ 第四十七回 废刘宗嗣主被幽 易汉祚新皇传诏
- ▪ 第四十八回 陷长沙马希萼称王 攻晋州刘承钧折将
- ▪ 第四十九回 降南唐马氏亡国 征东鲁周主督师
- ▪ 第五十回 逐边镐攻入潭州府 拘刘言计夺武平军
- ▪ 第五十一回 滋德殿病终留遗嘱 高平县敌忾奏奇勋
- ▪ 第五十二回 丧猛将英主班师 筑坚城良臣破虏
- ▪ 第五十三回 宠徐娘赋诗惊变 俘蜀帅得地报功
- ▪ 第五十四回 李重进涉水扫千军 赵匡胤斩关擒二将
- ▪ 第五十五回 唐孙晟奉使效忠 李景达丧师奔命
- ▪ 第五十六回 督租课严夫人归里 尽臣节唐司空就刑
- ▪ 第五十七回 破山寨君臣耀武 失州城夫妇尽忠
- ▪ 第五十八回 楚北鏖兵阖城殉节 淮南纳土奉表投诚
- ▪ 第五十九回 惩奸党唐主施刑 正乐悬周臣明律
- ▪ 第六十回 得辽关因病返跸 殉周将禅位终篇
读史至五季之世,辄为之太息曰:“甚矣哉中国之乱,未有逾于五季者也!”天地闭,贤人隐,王者不作而乱贼盈天下,其狡且黠者,挟诈力以欺凌人世,一或得志,即肆意妄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铤而走险,虽夷虏犹尊亲也;急则生变,虽骨肉犹仇敌也。元首如奕棋,国家若传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而私斗尚无已时,天欤人欤?何世变之亟,一至于此?盖尝屈指数之,五代共五十有三年,汴洛之间,君十三,易姓者八。而南北东西之割据一隅,与五代相错者,前后凡十国,而梁唐时之岐燕,尚不与焉。辽以外裔踞朔方,猾诸夏,史家以其异族也而夷之。辽固一夷也,而如五代之无礼义,无廉耻,亦何在非夷?甚且恐不夷若也。宋薛居正撰《五代史》百五十卷,事实备矣,而书法未彰。欧阳永叔删芜存简,得七十四卷,援笔则笔,削则削之义,逐加断制,体例精严。既足声奸臣逆子之罪,复足树人心世道之防,后人或病其太略,谓不如薛史之渊博,误矣!他若王溥之《五代会要》,陶岳之《五代史补》,尹洙之《五代春秋》,袁枢之《五代纪事本末》,以及路振之《九国志》,刘恕之《十国纪年》,吴任臣之《十国春秋》等书,大都以裒辑遗闻为宗旨,而月旦之评,卒让欧阳。孔圣作《春秋》而乱贼惧,欧阳公其庶几近之乎?鄙人前编唐宋《通俗演义》,已付手民印行,而五代史则踵唐之后,开宋之先,亦不得不更为演述,以餍阅者。叙事则搜证各籍,持义则特仿庐陵,不敢拟古,亦不敢违古,将以借粗俗之芜词,显文忠之遗旨,世有大雅,当勿笑我为效颦也。抑鄙人更有进者,五代之祸烈矣,而雄厥祸胎,实始于唐季之藩镇。病根不除,愈沿愈剧,因有此五代史之结果。今则距五季已阅千年,而军阀乘权,争端迭起,纵横捭阖,各戴一尊,几使全国人民,涂肝醢脑于武夫之腕下,抑何与五季相似欤?况乎纲常凌替,道德沦亡,内治不修,外侮益甚,是又与五季之世有同慨焉者。殷鉴不远,覆辙具存。告往而果能知来,则泯泯棼棼之中国,其或可转祸为福,不致如五季五十余年之扰乱也欤?书既竣,爱慨然而为之序。中华民国十有二年夏正暮春之月,古越蔡东帆自识于临江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