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公羊傳
-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 ▪ 隱公十一年
- ▪ ▪ 隱公元年
- ▪ ▪ 隱公二年
- ▪ ▪ 隱公三年
- ▪ ▪ 隱公四年
- ▪ ▪ 隱公五年
- ▪ ▪ 隱公六年
- ▪ ▪ 隱公七年
- ▪ ▪ 隱公八年
- ▪ ▪ 隱公九年
- ▪ ▪ 隱公十年
- ▪ 桓公(元年~十八年)
- ▪ ▪ 桓公三年
- ▪ ▪ 桓公四年
- ▪ ▪ 桓公五年
- ▪ ▪ 桓公十四年
- ▪ ▪ 桓公十五年
- ▪ ▪ 桓公二年
- ▪ ▪ 桓公元年
- ▪ ▪ 桓公十年
- ▪ ▪ 桓公十一年
- ▪ ▪ 桓公十二年
- ▪ ▪ 桓公六年
- ▪ ▪ 桓公七年
- ▪ ▪ 桓公八年
- ▪ ▪ 桓公十三年
- ▪ ▪ 桓公十六年
- ▪ ▪ 桓公十七年
- ▪ ▪ 桓公十八年
- ▪ ▪ 桓公九年
- ▪ 莊公(元年~三十二年)
- ▪ ▪ 莊公十三年
- ▪ ▪ 莊公十四年
- ▪ ▪ 莊公元年
- ▪ ▪ 莊公二年
- ▪ ▪ 莊公十五年
- ▪ ▪ 莊公十六年
- ▪ ▪ 莊公十七年
- ▪ ▪ 莊公十八年
- ▪ ▪ 莊公三年
- ▪ ▪ 莊公四年
- ▪ ▪ 莊公五年
- ▪ ▪ 莊公六年
- ▪ ▪ 莊公七年
- ▪ ▪ 莊公八年
- ▪ ▪ 莊公九年
- ▪ ▪ 莊公十年
- ▪ ▪ 莊公十一年
- ▪ ▪ 莊公十二年
- ▪ ▪ 莊公二十年
- ▪ ▪ 莊公三十年
- ▪ ▪ 莊公十九年
- ▪ 閔公(元年~二年)
- ▪ ▪ 閔公二年
- ▪ ▪ 閔公元年
-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 ▪ ▪ 僖公元年
- ▪ ▪ 僖公七年
- ▪ ▪ 僖公八年
- ▪ ▪ 僖公九年
- ▪ ▪ 僖公二年
- ▪ ▪ 僖公三年
- ▪ ▪ 僖公四年
- ▪ ▪ 僖公五年
- ▪ ▪ 僖公六年
- ▪ ▪ 僖公十年
- ▪ ▪ 僖公十一年
- ▪ ▪ 僖公十二年
- ▪ ▪ 僖公十三年
- ▪ ▪ 僖公十四年
- ▪ ▪ 僖公十五年
- ▪ ▪ 僖公十六年
- ▪ ▪ 僖公十七年
- ▪ ▪ 僖公十八年
- ▪ ▪ 僖公十九年
- ▪ ▪ 僖公二十年
- ▪ ▪ 僖公三十年
- ▪ 文公(元年~十八年)
- ▪ ▪ 文公元年
- ▪ ▪ 文公二年
- ▪ ▪ 文公三年
- ▪ ▪ 文公四年
- ▪ ▪ 文公五年
- ▪ ▪ 文公六年
- ▪ ▪ 文公七年
- ▪ ▪ 文公八年
- ▪ ▪ 文公九年
- ▪ ▪ 文公十年
- ▪ ▪ 文公十一年
- ▪ ▪ 文公十二年
- ▪ ▪ 文公十三年
- ▪ ▪ 文公十四年
- ▪ ▪ 文公十五年
- ▪ ▪ 文公十六年
- ▪ ▪ 文公十七年
- ▪ ▪ 文公十八年
- ▪ 宣公(元年~十八年)
- ▪ ▪ 宣公六年
- ▪ ▪ 宣公七年
- ▪ ▪ 宣公八年
- ▪ ▪ 宣公九年
- ▪ ▪ 宣公十年
- ▪ ▪ 宣公十一年
- ▪ ▪ 宣公十二年
- ▪ ▪ 宣公元年
- ▪ ▪ 宣公二年
- ▪ ▪ 宣公三年
- ▪ ▪ 宣公四年
- ▪ ▪ 宣公五年
- ▪ ▪ 宣公十三年
- ▪ ▪ 宣公十四年
- ▪ ▪ 宣公十五年
- ▪ ▪ 宣公十六年
- ▪ ▪ 宣公十七年
- ▪ ▪ 宣公十八年
- ▪ 成公(元年~十八年)
- ▪ ▪ 成公五年
- ▪ ▪ 成公六年
- ▪ ▪ 成公七年
- ▪ ▪ 成公八年
- ▪ ▪ 成公九年
- ▪ ▪ 成公十年
- ▪ ▪ 成公十一年
- ▪ ▪ 成公十二年
- ▪ ▪ 成公十三年
- ▪ ▪ 成公十四年
- ▪ ▪ 成公十五年
- ▪ ▪ 成公十六年
- ▪ ▪ 成公十七年
- ▪ ▪ 成公十八年
- ▪ ▪ 成公元年
- ▪ ▪ 成公二年
- ▪ ▪ 成公三年
- ▪ ▪ 成公四年
- ▪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 ▪ ▪ 襄公元年
- ▪ ▪ 襄公二年
- ▪ ▪ 襄公三年
- ▪ ▪ 襄公四年
- ▪ ▪ 襄公五年
- ▪ ▪ 襄公六年
- ▪ ▪ 襄公七年
- ▪ ▪ 襄公八年
- ▪ ▪ 襄公九年
- ▪ ▪ 襄公十年
- ▪ ▪ 襄公十一年
- ▪ ▪ 襄公十二年
- ▪ ▪ 襄公十三年
- ▪ ▪ 襄公十四年
- ▪ ▪ 襄公十五年
- ▪ ▪ 襄公十六年
- ▪ ▪ 襄公十七年
- ▪ ▪ 襄公十八年
- ▪ ▪ 襄公十九年
- ▪ ▪ 襄公三十年
- ▪ ▪ 襄公二十年
- ▪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 ▪ ▪ 昭公元年
- ▪ ▪ 昭公二年
- ▪ ▪ 昭公三年
- ▪ ▪ 昭公四年
- ▪ ▪ 昭公五年
- ▪ ▪ 昭公六年
- ▪ ▪ 昭公七年
- ▪ ▪ 昭公八年
- ▪ ▪ 昭公九年
- ▪ ▪ 昭公十年
- ▪ ▪ 昭公十一年
- ▪ ▪ 昭公十二年
- ▪ ▪ 昭公十三年
- ▪ ▪ 昭公十四年
- ▪ ▪ 昭公十五年
- ▪ ▪ 昭公十六年
- ▪ ▪ 昭公十七年
- ▪ ▪ 昭公十八年
- ▪ ▪ 昭公十九年
- ▪ ▪ 昭公二十年
- ▪ ▪ 昭公三十年
- ▪ 定公(元年~十五年)
- ▪ ▪ 定公八年
- ▪ ▪ 定公元年
- ▪ ▪ 定公二年
- ▪ ▪ 定公三年
- ▪ ▪ 定公四年
- ▪ ▪ 定公五年
- ▪ ▪ 定公六年
- ▪ ▪ 定公七年
- ▪ ▪ 定公九年
- ▪ ▪ 定公十年
- ▪ ▪ 定公十一年
- ▪ ▪ 定公十二年
- ▪ ▪ 定公十三年
- ▪ ▪ 定公十四年
- ▪ ▪ 定公十五年
- ▪ 哀公(元年~十四年)
- ▪ ▪ 哀公元年
- ▪ ▪ 哀公二年
- ▪ ▪ 哀公三年
- ▪ ▪ 哀公四年
- ▪ ▪ 哀公五年
- ▪ ▪ 哀公六年
- ▪ ▪ 哀公七年
- ▪ ▪ 哀公八年
- ▪ ▪ 哀公九年
- ▪ ▪ 哀公十年
- ▪ ▪ 哀公十一年
- ▪ ▪ 哀公十二年
- ▪ ▪ 哀公十三年
- ▪ ▪ 哀公十四年
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婁人會於北杏。
夏六月,齊人滅遂。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盟于柯。何以不日?易也。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會不致,信之也。其不日何以始乎此?莊公將會乎桓,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莊公曰:“寡人之生則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莊公曰:“諾。”於是會乎桓。莊公升壇,曹子手劍而従之。管子進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壞壓竟,君不圖與?”管子曰:“然則君將何求?”曹子曰:“願請汶陽之田。”管子顧曰:“君許諾。”桓公曰:“諾。”曹子請盟,桓公下與之盟。
已盟,曹子摽劍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