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
- ▪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 ▪ 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 ▪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 ▪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 ▪ 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 ▪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 ▪ 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 ▪ 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 ▪ 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 ▪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 ▪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 ▪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 ▪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 ▪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 ▪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 ▪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 ▪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 ▪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 ▪ 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 ▪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 ▪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 ▪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 ▪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 ▪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 ▪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 ▪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 ▪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 ▪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 ▪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倭传第三十
- ▪ 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 ▪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 ▪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 ▪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帝妃子传第四
- ▪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 ▪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 ▪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 ▪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 ▪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 ▪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 ▪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 ▪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 ▪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 ▪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 ▪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 ▪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 ▪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
- ▪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纪第三
- ▪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 ▪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传第五
- ▪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
- ▪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 ▪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 ▪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 ▪ 卷五十五 吴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 ▪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 ▪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 ▪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 ▪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 ▪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 ▪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 ▪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 ▪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 ▪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 ▪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 ▪ 卷六十六 叙录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议未即行,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会益州刺史卻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杀刺史张壹,凉州杀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当收俭治罪;扶亦求为蜀郡西部属国都尉,及太仓令(会)巴西赵韪去官,俱随焉。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随焉。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时征西将军马腾屯郿而反,焉及范与腾通谋,引兵袭长安。范谋泄,奔槐里,腾败,退还凉州,范应时见杀,于是收诞行刑。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乃募将焉诸孙入蜀。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于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会曹公军不利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因说璋曰:“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璋又从之,遣法正请先主。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于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先主至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岁建安十六年也。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目,往就与会先主所将将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资给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
明年,先主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先主迁璋于南郡公安,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璋卒,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于吴。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丞相诸葛亮平南土,阐还吴,为御史中丞。初,璋长子循妻,庞羲女也。先主定蜀,羲为左将军司马,璋时从羲启留循,先主以为奉车中郎将。是以璋二子之后,分在吴、蜀。
评曰:昔魏豹闻许负之言则纳薄姬于室,刘歆见图谶之文则名字改易,终于不免其身,而庆钟二主。此则神明不可虚要,天命不可妄冀,必然之验也。而刘焉闻董扶之辞则心存益土,听相者之言则求婚吴氏,遽造舆服,图窃神器,其惑甚矣。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