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方壺曲集
- ▪ 散曲·宋方壺
- ▪ 小令·【仙呂】一半兒
- ▪ 【中呂】紅繡鞋
- ▪ ▪ 閱世
- ▪ ▪ 客況
- ▪ 【中呂】山坡羊
- ▪ 【商調】梧葉兒
- ▪ 【雙調】清江引
- ▪ ▪ 分韻爲崔月英
- ▪ ▪ 托詠
- ▪ 【雙調】水仙子
- ▪ ▪ 隱者
- ▪ ▪ 居庸關中秋對月
- ▪ ▪ 歎世
- ▪ 【雙調】雁兒落過得勝令
- ▪ 套數·【黃鍾】醉花陰
- ▪ 【南呂】一枝花
- ▪ ▪ 蚊蟲
- ▪ ▪ 妓女
- ▪ 【越調】鬥鵪鶉
- ▪ ▪ 送別
- ▪ ▪ 踏青
宋方壺,名子正,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初年,曾客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來往湖山之間。後來,由於“海內兵變,西北州郡毒于侵暴屠燒,而編民于死者十九”。便移居華亭,住在鶯湖之西,“辟室若干楹,方疏四啓,晝夜長明,如洞天狀。有石焉嶄然而獻秀,有木焉郁然而交陰。蓋不待馭冷風度弱水而坐致‘方壺’之勝,因揭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連雲,膏腴接壤,所欲既足而無求於外,日坐‘方壺’中,或觴或弈”。又,傳說有座仙山名‘方壺’,而宋子正“不擇地而有其樂,則非‘方壺’而‘方壺’也”。可見他多年正是過著一種隱居生活。(參見《清江貝先生集》中《方壺記》)其曲作之中,傾吐了對元代社會的不滿,對官場的鄙棄,對奸黨的恨惡,對下層妓女的同情,以及對大明王朝的擁護。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