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宫廷艳史
- ▪ 第一回 巧遇合乘龙跨凤 泣孤孀别鹄离鸾
- ▪ 第二回 白光入室天赐麟儿 玉貌如花喜谐鸳侣
- ▪ 第三回 俺巴该中计受非刑 斡难河游猎遇美妇
- ▪ 第四回 劫佳人联成姻眷 发娇嗔追回叛徒
- ▪ 第五回 奔波亡命潜迹水内 倚翠偎红匿迹车中
- ▪ 第六回 一宵温柔订密约 两行清泪送情人
- ▪ 第七回 缔嘉偶良宵成礼 觅娇妻黑夜进兵
- ▪ 第八回 庆生还月圆花好 烹俘虏目惨心伤
- ▪ 第九回 吃寡醋当筵批颊 得天佑临阵反风
- ▪ 第十回 毳帐温柔重寻旧梦 妆台缱绻又得佳人
- ▪ 第十一回 闻娇叹怒歼情敌 释前嫌喜订新盟
- ▪ 第十二回 诈许婚有意背盟 激诸将拼命却敌
- ▪ 第十三回 灭克烈帖木真施威 杀汪罕太阳汗夸口
- ▪ 第十四回 灭乃蛮杀夫取妇 平朔漠即位称尊
- ▪ 第十五回 选美色使臣被拘 擒女酋主将寻欢
- ▪ 第十六回 张盛筵欢飨臣僚 信谗言祸生骨肉
- ▪ 第十七回 舍亲女西夏投诚 献公主金邦乞和
- ▪ 第十八回 困妇翁女夫背义 定储位兄弟相争
- ▪ 第十九回 讨回部威震讹答剌 征西域兵进印度河
- ▪ 第二十回 二回妇挥泪辞故乡 两公主承恩怀妒意
- ▪ 第二十一回 并后匹嫡群女争宠 长枕大被雄主销魂
- ▪ 第二十二回 嘱后事英雄洒泪 遇良缘儿女柔情
- ▪ 第二十三回 遇强暴美人殉节 刺亲王勇士丧身
- ▪ 第二十四回 盗骨报仇克遂心愿 脂香粉阵渎乱宫闱
- ▪ 第二十五回 断玉臂珍重人道 伐金邦继承先志
- ▪ 第二十六回 信巫师拖雷代君 破蔡州完颜亡国
- ▪ 第二十七回 坠城楼美妇殉节 争浮桥勇将捐躯
- ▪ 第二十八回 导荒淫奸佞得志 兴土木黎庶遭殃
- ▪ 第二十九回 筑神坛喇嘛传道 纳回妇净室求仙
- ▪ 第三十回 纵声色太宗逝世 逞威福皇后临朝
- ▪ 第三十一回 定大位亲王主政 立新君宗族生嫌
- ▪ 第三十二回 忽必烈兵征大理 蒙哥汗师侵南宋
- ▪ 第三十三回 三道诏敕建元立极 一代规模开国承家
- ▪ 第三十四回 覆厓山南宋亡国 死柴市丞相尽忠
- ▪ 第三十五回 忠魂不泯名著千秋 琼岛聚宴栏陈百兽
- ▪ 第三十六回 诛谏臣丧心病狂 崇西僧灭天毁圣
- ▪ 第三十七回 详梦兆喜获遗骸 伐陵寝虐及枯骨
- ▪ 第三十八回 幸上都花香玉笑 听轻讴魄荡魂销
- ▪ 第三十九回 讨曰本两遭败衄 征占城再挠师徒
- ▪ 第四十回 因忧惧太子逝世 落圈套王妃悬梁
- ▪ 第五十一回 寝宫私语贱妇逞奇谋 荒郊射猎忠臣得侠士
- ▪ 第五十二回 热闹场中乡女损节 阴云道上贤主被弑
- ▪ 第五十三回 庆生辰朱医开华宴 盼情侣闺阁露相思
- ▪ 第五十四回 慰前情闺中谈佳话 虑后患良臣请除奸
- ▪ 第五十五回 敞琼筵席上传情 贪美色宫中受制
- ▪ 第五十六回 敕贵妃姊妹受皇恩 失神主窃盗兴太庙
- ▪ 第五十七回 传假旨逼嫁孀雌 建斋醮举行大赦
- ▪ 第五十八回 集都堂大臣会议 陈时政平章辞官
- ▪ 第五十九回 当朝进谗帝师行奸 狭路相逢公主受辱
- ▪ 第六十回 结旧臣怀王抱大志 睹美色番僧起淫心
- ▪ 第六十一回 经声法鼓忽亡帝主 带刀夺门议立君王
- ▪ 第六十二回 立幼主奸相弄权 入大都藩王即位
- ▪ 第六十三回 百骑锐卒惊敌寨 一片角声退雄兵
- ▪ 第六十四回 落陷坑驸马中计 入关门诸王被拴
- ▪ 第六十五回 权相奸臣奉宝出降 泣鸾悲凤别州安置
- ▪ 第六十六回 酬功勋宗女釐降 登宝位使臣劝进
- ▪ 第六十七回 进鸩酒故后衔冤 施巫蛊逆臣受首
- ▪ 第六十八回 立储君阴魂附体 避冤孽皇子移居
- ▪ 第六十九回 佯嗔薄怒废后失节 蔑理乱伦藩王迎妃
- ▪ 第七十回 受冥谴文宗崩驾 立嗣君奸相怀疑
- ▪ 第七十一回 称兵犯阙祸延灭族 逼君弑后殃及深宫
- ▪ 第七十二回 停科举谴谪谏官 议徽号尊崇婶母
- ▪ 第七十三回 戮宗王奸臣欺主 逐伯父大义灭亲
- ▪ 第七十四回 千秋遗恨太后归天 万里奉亲贤臣远戍
- ▪ 第七十五回 提旧事片言回圣意 遇新宠半夜沐君恩
- ▪ 第七十六回 贾友恒建议治河 韩山童妖言惑众
- ▪ 第七十七回 进番僧初习演揲儿 选少女秘传双修法
- ▪ 第七十八回 天魔舞锦簇花团 人兽斗血飞肉溅
- ▪ 第七十九回 扫群寇迭克名城 应天象忽亡大帅
- ▪ 第八十回 明太祖奠定中原 元顺帝出奔北塞
话说大理国王段智兴,闻得蒙古兵分道来犯,勉强召集了数千民兵,出城迎敌。试想区区的大理,怎当得蒙古军的威风。
刚一交战,数千民兵已被蒙古军如风扫残叶一般,杀了罄尽,把个段智兴弄得一筹莫展,只得肉袒牵羊,出城乞降。忽必列降了大理,乘着战胜之威,分略鄯善、乌爨等部,进至吐蕃。
那吐蕃即是如今的西藏地方,其俗崇尚佛法,尊信喇嘛。喇嘛教的祖师,名叫巴特玛撒巴巴,当唐玄宗时,由北印度入吐蕃,创立了喇嘛教,他的势力,凌驾国王之上。
蒙古军既抵其地,忽必烈用了姚枢之言,禁止杀戮,到处颁谕,降者免死,所有旧教,绝不更动。因此兀良合台的军马方才到来,喇嘛扮底达即来迎谒。兀良合台早已受了忽必烈的嘱咐,知道喇嘛在吐蕃有独一无二的大势力,连国王都要服从他的命令,只要喇嘛前来投诚,吐蕃的全国就在掌握,因此兀良合台见了扮底达,深加敬礼,格外优待。扮底达心内甚是欢喜,便引导蒙古兵直入都城,谕令国王苏固图出降。果然喇嘛的话说,苏固图不敢违逆,立即归命。
忽必烈的大军到来,闻得吐蕃已降,幸赖喇嘛的劝谕,兵不血刃,即成大功。忽必烈大喜,与扮底达相见,优礼有加。
扮底达又命他的侄儿八思巴叩见忽必烈。这八思巴的为人异常聪明,年方七岁,已能诵经数十万言,并且通晓大义。吐蕃的人民大为惊异,都称之为圣童。年稍长,精通典释,学富五车。
此时方才一十五岁,由扮底达引见忽必烈。忽必烈一见他的相貌,已觉得异于常人,便与他谈论佛法,竟是滔滔不竭,应对如流。忽必烈深加器重,留于左右。会蒙哥汗有诏,召忽必烈回国。乃令兀良合台进兵西南,自己携了八思巴回国。看官,忽必烈此次出征,兵锋所指,莫不披靡,正可乘势进取,大张国威,蒙哥汗为什么要召他回国呢?原来忽必烈受封之后,尽怀关中之地,重用许衡、姚枢、廉希宪、赵良弼等一班贤士,不到几年,规模大备。其时阿勒达尔为蒙哥汗所任用,见忽必烈英明有为,所任用的又是一时的俊杰,心内甚为妒忌。便在蒙哥汗面前,说忽必烈身处财赋之区,有意收拾人心,将来必为国家大患。现在领兵征讨西南诸夷,节节胜利,全国之人只知有忽必烈,不知有主子,若任他如此专擅,日后恐不可制。
蒙哥汗听了阿勒达尔的谗言,也不禁疑心起来,一面下敕,召忽必烈回国,一面以阿勒达尔为陕西省左丞相、刘太平参知政事,钩校京兆钱谷。二人既抵任所,大加搜剔,将京兆官吏锻炼成狱,官吏死者二十余人,获罪谴责者,不计其数。忽必烈奉敕而回,闻知此事,大为不乐道:“此路归我管辖,所有官吏皆我所派,难道我派遣的官吏,都是贪婪的人么?这一定是因我出师西南,距离主子太远,朝中的奸臣暗中行谗,离间我和主子的感情,我当入朝辩白,铲除奸佞。”姚枢听得此言,忙入谏道:“不可!主子君也,兄也;大王虽为皇弟,臣也。为人臣者,安得与君上辩白是非?稍一不谨,必将受祸。为今之计,莫若尽携王妃邸主,自归朝廷,为久居之计,以示无他,则谗间不行,主子的疑心自然消释了。”忽必烈即从其言,尽携眷属归朝,既至和林,入见蒙哥汗。提起归朝之事,蒙哥汗道:“我恐皇弟远征,日久身劳,因此召归休养,并无他意。”
忽必烈方欲再有所言,蒙哥汗已对着他眼中流泪,忽必烈见了这般模样,也觉得悲从中来。兄弟相持而泣,竟不能再讲别的话说了。
过了两日,蒙哥汗意欲另建城阙宫室做一都会,缺了主事的人,与忽必烈言及。忽必烈遂保荐一个人,叫作刘秉忠,担任此事。刘秉忠字仲晦,其先世瑞州人,代仕于辽。至曾大父,始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遂家于邢;故自祖父以下,为邢台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英爽不羁,八岁入学读书,日诵数百言。年十三,为质子于帅府。至十七岁,因家贫无以养亲,充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博微禄以养其亲。居恒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道:“我家累世衣冠,到了我身,甘心做这刀笔吏么?大丈夫不得志于世,便当隐居求志,碌碌何为?”遂即弃去,隐居武安山中。有天宁虚照禅师,知其能文词,遣招之为僧,令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忽必烈闻海云禅师之名,召赴王邸。海云奉召而来,道经云中,遇秉忠,见其博学多才,邀之同行。入见忽必烈,应对称旨,颇加器重。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术,无不精通,议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因此忽必烈深为信任,留居邸中,以备顾问。此时蒙哥汗欲建城阙宫室,而难其人,忽必烈遂荐之于朝。秉忠即奉命,相度地宜,择定桓州东面,泺州北面的龙冈,督工经营,造成都会,名曰开平府,蒙哥汗移居于此。
恰巧移居之时,皇弟旭烈兀奉命征西,遣使报捷,兀良合台也有捷音前来。原来蒙哥汗即位之后,因西域一带,尚有未经平定的部落,故命皇弟旭烈兀统兵往征。旭烈兀奉了诏命,从和林率师出发,沿天山之北,经过阿力麻里,直达阿母河畔,招致西域诸侯王,会兵西进,攻入木乃奚国。木乃奚在宽甸吉思海之南。从前拖雷奉了成吉思汗之命,援应哲别、速不台时,曾引军经过木乃奚,只在城外纵兵大略,没有侵入城内。如今旭烈兀奉命西征,因回教徒麇集此城,决意进攻。分军三路,令库喀伊而喀、布喀帖木儿统兵一队为左军;怯的不花、台古塔儿领兵一队为右军;旭烈兀自将大队为中军,杀奔木乃奚城。
城主兀克乃丁,命弟萨恒沙至军中求和。旭烈兀要他尽毁城堡,方许投诚。萨恒沙回去之后,并无动静。旭烈兀挥军而进,接连攻下数处堡砦。兀克乃丁又遣人来请宽期一年,即当来谒。
旭烈兀不允,道:“你主欲降即降,我当待以不死,此外不必多言。”来使去后,又复杳无音信。旭烈兀大怒,指麾三路大军,将木乃奚城围困起来,昼夜攻打。兀克乃丁没有法想,只得出降,并将城外五十余堡,尽行毁去。旭烈兀因兀克乃丁屡次诱约,恐他心怀反侧,遂劝他入朝,令人在中途将他刺死,下令屠城。可怜木乃奚城内,顷刻之间,变成血肉之区,有几个逃得性命的人,联络了回教徒,奔往八哈塔国。
八哈塔地处阿刺伯东岸,乃回教教祖谟罕默德降生之地,著有《可兰经》,为人民所信仰,称为天方教。主教的人称为哈里发,即华言代天治事之意。成吉思汗平定西域,哈里发的属地所存已经无几。此时的国主名唤木司塔辛,生性庸懦,最爱听乐观剧,国事悉委臣下处理,终日弹丝品竹,命伶人歌舞演戏。旭烈兀兵至,先以书责其容纳逃人,并谓能战即战,不能战即降。木司塔辛得了书信,也不自量其力,竟对来使口出不逊之言。旭烈兀率军渡过波斯湾,与敌军相遇,战了一日,未分胜负,两军各驻河滨。旭烈兀到了夜间,决水灌入敌营,八哈塔的人马未曾防备,突被河水冲来,淹毙一半,其余的方欲逃生,又为蒙古军冲来,尽行杀死。旭烈兀引军围城,四面立起炮台,用大炮向城内猛攻。木司塔辛十分惶骇,遣使乞降,旭烈兀不允。又遣其长、次二子,请求投诚,亦被拒绝。没有法想,只得自缚出降。旭烈兀入城。屠戮七日,被杀者计八十万人。唯天主教徒及他国人居室,总算没有侵及。哈里发宫内满贮金宝,悉为所掠。内监千余,妇女七百余亦皆杀死。城中尸骸堆积如山,臭秽之气,触鼻欲呕。旭烈兀因伏尸积秽,恐致疾病,只得移军出城,驻扎乡间,将木司塔辛推至帐前,责其傲慢不恭。木司塔辛知难幸免,请求准其沐浴,然后就死。
旭烈兀命将木司塔辛,及其长子并内监五人一起裹入毡中置于当道,驱战车往来,蹴踏辗转哀号。蒙古军看了,十分快乐,拍手欢跃。木司塔辛既死,又将其次子及亲属故旧,尽行屠杀,只一幼子,名唤谟拔来克沙的,蒙恩赦宥,得以不死。后来娶蒙古女为妻,生下二子,遗留一脉,不绝宗祀,总算是旭烈兀的恩德了。
旭烈兀飞章告捷,遂又分军为二,大将郭侃,东略印度,旭烈兀自往天方去了。那兀良合台奉了忽必烈之命,由吐蕃进兵,攻入白蛮、乌蛮、鬼蛮诸部,所至披靡。罗罗斯及阿伯两国闻风乞降,复乘胜攻下了阿鲁诸部。西南夷尽都平定,乃引兵而南,径入交趾。交趾即安南地,唐时曾置安南都护府,故名安南,世为中国藩属。兀良合台兵至安南,国王陈日煦,出战大败,遁入海岛,都城被屠。陈日煦遣人乞降,兀良合台亦因天时炎热,不复可耐,遂准其纳降,告捷和林,缓缓地率军而归。这两处的捷报到了和林,蒙哥汗闻得西南连捷,心甚喜慰,遂动了混一中原的念头,意欲大兴人马,征伐南宋了。
择定戊午年九月大举兴师,蒙哥汗亲自出征,以少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蒙哥汗的大军由剑门攻蜀,忽必烈别将一军渡淮,窥取鄂州,两路夹攻,使宋人应接不暇。那蒙哥汗统了大军,浩浩荡荡,一路前进,十分顺利。攻下了峡州、阆州等许多城堡,遂进围合州。其时宋朝的督军是贾似道,以枢密使兼荆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命王坚镇守合州,抵御蒙古。王坚见敌兵到来,凭城守御,很是坚固。蒙古军攻了数日,丝毫不得便宜。蒙哥汗又亲督诸军,奋勇攻扑,亦不能下,心内甚是焦灼。先锋汪德臣带领敢死士,深夜登城,也被矢石击退。到了天色黎明的时候,汪德臣匹马单枪,驰向城濠,大声喊道:“蒙古皇帝誓必屠灭此城,王坚快快出降,我当救你一城性命。”
话未说毕,一块飞石打将下来,德臣连忙将头一偏,打中左肩,忍着痛逃走回来,到得夜间便死了。蒙哥汗屯兵城下,将及半年,又因汪德臣受伤而死,恼怒之中带着悲伤,遂感疾病。
合州城外有座钓鱼山,遂登山养病,竟致不起。临终时,吩咐随营大臣,秘不发丧,将棺木做成小箱模样,外面画了五彩花纹,用二驴载以北去。蒙哥汗在位九年,享年五十二岁,庙号称为宪宗。那时忽必烈正将兵渡淮,进围鄂州,分兵攻下了临江、瑞州等处。
宋朝此时单靠着一个贾似道无异长城一般,得了告急的信息,便拜贾似道为枢密使、右丞相,出屯汉阳,以援鄂州。未几,又移黄州。这贾似道只知游湖赌钱,饮酒宿娼,哪里能够临阵打仗?可怜他瞧见蒙古营中人喊马嘶,旌旗飘扬,刀枪剑戟如密麻一般,耀日争辉,已吓得他胆裂魂飞,手足无措。忽必烈又督领人马昼夜攻城,急如星火。贾似道没有法想,只得暗派宋京往蒙古营中请称臣求和。忽必烈拒绝不允。贾似道正在着急,恰巧合州的王坚,差阮思聪来报,说蒙古主已死,兵马全行退去。贾似道又趁此机会,派宋京前去求和,情愿纳江北地,岁奉银绢各二十万。忽必烈还不肯答应。曾得着蒙哥汗崩逝的消息,部下郝经暗中进谏道:“今国遭大丧,神器无主,宗族诸王,莫不窥伺,倘或先发制人,抗阻大王,势且腹背受敌,不如允宋议和,即日北返。别遣一军,迎先帝灵舆,收取玺绶,召集诸王,议定嗣位。那时大王应天顺人,自可坐登大宝了。”忽必烈闻言,恍然大悟,遂答应和议,与宋京约定,尽纳江北地,岁贡银绢各二十万,乃退兵北去。那兀良合台平了西南,奉到忽必烈的命令,回师援应,正在进取潭州,闻得和议已成,亦移兵北返。贾似道得了消息,也不想想和议方成,竟令夏贵率兵追袭,杀了他的殿卒百余人,遂诈称诸军大捷,献俘宋廷。那宋理宗昏头昏脑,信以为真,说他有回天再造之功,召令还朝,加封卫国公,大为宠眷。忽必烈引师北返,行至中途,闻得国中假托蒙哥汗遗命,方括民兵。忽必烈道:“我兵已足,何用括民为兵?此必和林阴图变乱,故有此举。”既抵燕京,即出示纵还民兵,人心大悦。及抵开平,诸王末哥、哈丹、塔齐尔等悉来会,愿戴忽必烈为大汗。未知忽必烈能登汗位否,且听下回分解。